这年头,不少司机都在自嘲“开网约车的都是没本事的社会的边角料”

这话扎心,却精准戳中了行业的尴尬。门槛低到令人发指,有驾照、没重大事故就能入行,4000 万注册司机里,三分之二是 35 岁以上的中年人 —— 他们或是工厂搬迁的失业者,或是生意失败的创业者,把网约车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这根稻草,早被市场压得喘不过气。
自己的车,自己的油费电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一天铆足 14 个小时坐在驾驶座上,腰杆挺得生疼,眼睛盯着手机等派单。深圳曾经月入 1.5 万的老司机,如今流水拦腰砍到 8000;合肥八成司机日均流水不足 300,扣掉成本实际月入才 4000。越跑越穷不是夸张,是赤裸裸的现实 —— 平台抽成没个准头,单价从 1.4 元 / 公里跌到 1 块钱,空驶率高达 45%,跑一天赚的钱,一半都耗在了路上。

更憋屈的是,这份工没半点安全感。乘客一个投诉,不管对错先扣钱,半天辛苦全打水漂;无人驾驶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价格是传统网约车的一半,技术迭代正把他们的生存空间挤成缝隙。73% 的司机除了开车啥也不会,35 岁以上的年龄门槛,让他们连转型快递分拣都被数字系统挡在门外,只能困在 “开不了车就没出路” 的死循环里。
可谁又离得开这些 “边角料”?
深夜的机场高铁站,是他们在寒风里等候,送晚归的人回家;偏远的郊区小巷,是他们接单,解决公共交通到不了的难题。城市的交通网络里,他们是毛细血管,4000 万司机撑起的运力,让无数人不用在雨中等公交,不用为赶时间发愁。

这份被嫌弃的工作,藏着最狼狈的辛苦。吃穿住行全在车里,后备箱堆着被褥牙刷牙膏,充电的功夫就着折叠盆洗漱,为了省房租和空驶费,有人在车里睡了五个月。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接单,饭是凉透的快餐,汗味、饭味、生活味混在一起,成了乘客吐槽的 “臭车”,却没人知道这异味背后的精打细算。他们没有社保,出个事故就得自己掏腰包修车,腰椎病、高血压是标配,不敢生病不敢休息,毕竟一天不跑,就少一天收入。
说他们是边角料,不过是傲慢者的偏见。
他们不是没本事,是没选择;不是甘愿底层,是在为家庭扛下责任。平台抽成的剪刀,市场饱和的挤压,技术变革的冲击,把这群努力生活的人逼到了角落,却没人问过他们的委屈。
城市不该这样对待自己的摆渡人。那些凌晨五点的方向盘,那些深夜里的车灯,那些藏在 “臭车” 里的生存智慧,从来都不是社会的边角料。
他们是用方向盘丈量生活的普通人,是撑起无数人便捷出行的基石。少点偏见,多点理解,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实在的尊重 —— 毕竟,每个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