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疾病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换着模样,给人类的健康之舟带来重重挑战。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那时的中国,危害人民健康的“元凶”主要是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外伤等单因单果疾病。这些疾病就像直来直往的莽夫,病因单一明确,发生发展机制和演进路径如同清晰的地图,西医凭借其精准的“武器”,找准病因,精准施策,或如利剑般杀灭细菌、病毒,或似巧匠般切除病变器官组织,便能让人恢复健康。那时候,人们面对疾病,仿佛有了一把可靠的钥匙,能轻松打开健康之门。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新世纪以来,疾病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等慢性病如同汹涌的潮水,成为了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这类疾病被冠以多因多果疾病的名号,其病因就像一团迷雾,不明或具有多种可能,发生发展机制和演进路径如同错综复杂的迷宫,让人摸不着头脑。以病因明确为前提、精准施策为手段的西医,在这片迷雾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效果有限。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高达数千万,在中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更是占总死亡人数的八成以上。这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痛苦与无奈。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多因多果疾病时代,我们急需新的“战略”和“武器”来应对。

而此时,中医宛如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悄然登场,成为了应对这类疾病的有力武器。中医不针对特定病因,而是立足于培育自身正气,就像给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让疾病难以侵袭。就拿慢性肾病、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高血压头疼等慢性病来说,中医取得了明显优于西医的疗效。有一位慢性肾病患者,长期被病情折磨,西医的治疗方法虽然能缓解一些症状,但始终无法根治。后来,他转而寻求中医治疗,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他的体质和病情,开出了一副副中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这样的例子在中医临床中屡见不鲜。
从中医自身的辨证论治来看,当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情愈发复杂。以前,针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单一病机、单一症型的疾病较为常见,就像一条笔直的道路,治疗起来相对简单。但现在,慢性病如同肆虐的藤蔓,在老年人身上疯狂生长。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脑梗塞、癌症等疾病越来越普遍,一个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同时,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许多中老年患者具有不同的异常体质,处于长期亚健康状态。疾病就像一团乱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型混合,症状繁多。

我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既患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还时常感到胃部不适。治疗时,如果只针对一种疾病或几个症状,就如同“摁倒葫芦起来瓢”,没完没了。中医在治疗这类患者时,往往是多方面、多脏腑整体调理,遣方以合方治疗为主,单方治疗为辅。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官,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对抗疾病。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正是中医的独特优势。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外界环境、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多因多果疾病时,中医不局限于局部的症状,而是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正所谓“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赶”!这就好比给一台老旧的机器进行全面的检修和保养,而不仅仅是更换某个损坏的零件,列一个单一的清单。

在这个多因多果疾病时代,我们不能盲目地依赖西医的精准打击,也不能忽视中医的整体调理。西医和中医就像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两者的精华,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体系。
“上工治未病”,中医还注重预防保健,通过调节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增强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就如同在疾病来临之前,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些中医的养生知识,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以及合理的饮食搭配,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多因多果疾病时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健康保卫战。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撑起了一把坚实的健康“保护伞”。让我们珍惜这把“保护伞”,在中医的智慧引领下,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