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11月4日上午9时,武汉老年大学香江校区报告厅内座无虚席,84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以一句地道的武汉话开场,瞬间拉近了与200余名师生的距离。

何祚欢从武汉的商业历史娓娓道来:“汉口作为‘天下四聚’之一,‘货到汉口活’可不是虚名。”他表示,汉正街实打实的“八华里”长街,纵横交错的百余条巷子,都是武汉作为全国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
“但大武汉之大,更在于其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这座城市最可贵的就是‘搁得人’的胸怀,这种包容精神正是武汉发展的根本动力。”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谈到武汉戏曲文化时,何祚欢分享了梅兰芳五度来汉的轶事。“梅先生曾感慨武汉是京剧的‘三鼎甲’之一,什么戏种来汉口都能找到知音。”这番讲述让在场的老戏迷们频频点头。
AI影像制作班学员任利生拿着自己拍摄的武汉老照片激动地说:“何老师,听您讲汉正街的故事,让我想起拍摄这些老街巷时的感触。作为老武汉人,今天才真正理解了这些街巷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
当代舞班学员陈慧深有感触地说:“我在编创舞蹈时,常常思考如何表现武汉人的精神气质。今天您对武汉包容精神的解读,让我找到了创作的灵魂。”
柔力球初级班老师陈莉萍说:“何老师提到城市发展与人心开阔要同步,这话说到了我们心坎上。我们在柔力球教学中,特别强调圆融包容的理念,这何尝不是武汉城市精神的体现?”
现场互动环节,学员们踊跃发言。书法班学员说要把“大武汉精神”融入书法创作,声乐班学员表示要在歌曲传唱中弘扬武汉文化。何祚欢耐心倾听,与学员们展开热烈讨论。
何祚欢在总结时表示,一座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建筑的高度,更在于精神的厚度;不仅在于空间的广度,更在于胸怀的宽度,这就是大武汉精神给当代的启示。(长江日报记者涂光荧 通讯员方田 丁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