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欧洲多国再度被极端热浪席卷,法国巴黎气温连续多日突破40℃,英国伦敦也遭遇罕见高温,部分地区气温飙升至38℃。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气温突破46℃,葡萄牙阿连特茹地区飙升至47℃,意大利北部的高速公路路面因高温软化被迫封闭,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热浪中微微变形。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场"全民烤验"中,超过半数的欧洲家庭竟未安装空调,德国空调普及率仅3%,英国5%,法国也不过25%。
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无空调"现象,更让当地居民直呼"热到窒息"。

酷热之下,空调本应是人们的“救命稻草”,然而在欧洲,空调却成了奢侈品。
高温炙烤下,医院里因中暑、热射病就诊的患者数量急剧增加。
以意大利罗马为例,7月中下旬的一周内,当地医院接收的中暑患者就超过了500例,其中近三分之一病情严重。
电费高昂是欧洲家庭不愿安装空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欧洲能源结构依赖进口天然气和石油,近年来国际能源市场波动频繁,导致电价持续攀升。
2024年欧盟平均电价显示,100度电需支付28.9欧元(约合人民币223元),普通家庭月均电费轻松突破千元。
2025年,德国平均电价达到每千瓦时0.45欧元(约合人民币3.5元),在用电高峰时段,电价甚至能飙升至每千瓦时0.8欧元(约合人民币6.3元)。
吹一夜空调的电费,相当于开一瓶普通香槟的价格,这让许多普通家庭对空调望而却步。
此外,欧洲建筑多为历史悠久的老式建筑,墙体厚重、窗户较小,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安装空调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这也进一步限制了空调的普及。

与欧洲的酷热难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无论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是乡村的普通民居,空调早已成为标配。
2025年,中国城镇家庭空调普及率超过95%,农村家庭空调普及率也达到了70%以上。在炎炎夏日,人们可以在舒适的空调房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享受着清凉惬意。
这背后,是国家电网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
截至2025年,国家电网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

特高压输电技术就像一条条“电力高速公路”,将西部、北部丰富的煤炭、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转化为电能,高效输送到东部、中部负荷中心,实现了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
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为例,该工程全长1587公里,输电容量800万千瓦,每年可向河南输送清洁电能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原煤1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60万吨。
通过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有效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为空调等大功率电器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国家电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5年,国家电网已基本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电网,实现了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国家电网能够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精准预测电力负荷需求,快速响应故障抢修,大大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北京为例,2025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北京电网最大负荷达到2800万千瓦,但通过智能电网的精准调度和优化配置,电网运行平稳有序,未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居民空调用电得到了充分保障。

从欧洲的“热浪困境”到中国的“清凉底气”,这一鲜明的对比背后,是国家电网几十年玩命升级的成果。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彰显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
未来,随着国家电网的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将享受到更加清洁、高效、可靠的电力服务,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