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开展的“迎峰度冬”应急演练中,37个微电网用户通过调节储能和充电桩,实际有效响应量达7.65万千瓦时,超额完成7.5万千瓦的负荷侧调节需求。
这些分散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可调节资源,正是通过常州市虚拟电厂管理平台被高效聚合与精准调度。在电力供需平衡的关键时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看不见却真实发挥作用的“云端电厂”。
电网调度中心大屏幕上,负荷曲线平稳下滑,一场没有硝烟的电力保供战役在常州悄然告捷。

01 演练实战:微电网成为电力保供新生力量
本次迎峰度冬应急演练与以往不同,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组织各类典型场景微电网参与电力供需平衡调节,充分验证了微电网对电力保供的独特价值。
演练中,常州电网对外发布负荷侧调节需求7.5万千瓦,经市调控中心“量价出清”后,有37个用户中标。其中包含园区源网荷储协同型微电网6户、车网互动型微电网25户、智能制造型微电网5户以及建筑能效管理型微电网1户。
在演练实施阶段,用户主要通过调节储能和充电桩进行削峰。经过复盘,储能用户共计降低负荷7.61万千瓦,充电桩用户共计降低负荷0.37万千瓦,顺利完成了演练预定目标。
微电网现已成为电力保供的新生力量,这主要得益于虚拟电厂的建设。常州市去年建成的虚拟电厂管理中心,上线荷端可调资源管理平台,汇聚了五种典型微电网应用场景,形成规模可观的可调负荷资源库。
02 虚拟电厂:聚合分散资源的“智能大脑”
虚拟电厂成为此次演练成功的幕后功臣。2024年11月15日,常州揭牌成立江苏首个地市级虚拟电厂管理中心,上线荷端可调资源管理平台。
该平台有效聚合微电网、充电桩、5G基站等负荷端可调节资源,助力电力保供和新能源就近消纳。目前平台已接入虚拟电厂13家,聚合用户3508户,聚合容量达到58.67万千瓦,最大上调能力16.12万千瓦,最大下调能力13.16万千瓦。
常州市虚拟电厂监测管理平台发挥着资源聚合和智能调度优势,汇聚全市多个充电场站、光伏、储能、空调等可调资源,形成规模可观的可调负荷资源库。
03 常州方案:从“源随荷动”到“源荷互动”的转型升级
常州微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2025年3月,常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规划未来3年培育300个微电网项目。
作为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城市和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常州正在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2024年,常州在全省率先印发《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
常州还推出全省首个微电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平台——“我要建设微电网”,为电力用户量身定制微电网解决方案。2025年,常州计划建设100个微电网项目,为全市微电网推广提供支撑。
截至目前,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已参与推动41户智能微电网在各版块科学布局、有序落地。
2025年3月26日,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微电网在武进国家高新区创新产业园投运,供能面积达37万平方米,年用电量约4200万千瓦时,可为楼宇、厂房、电动汽车等提供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
常州供电公司将继续推动电网运行模式从“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型升级,形成“保供、促安、提效、降本、增绿”的综合效益。
常州供电公司正在将资源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运营效益。他们构建了平台资源池数字“身份证”,按照资源响应时效、峰谷曲线特性等重要信息为用户打上标签,通过39个标签构成的三级标签体系,实现资源在各典型应用场景下的精准筛选与快速调用。
从十年前的“源随荷动”到今天的“源荷互动”,常州电网运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微电网聚合的削峰能力不仅缓解了电网供电压力,更标志着一种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模式的成熟,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能源转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