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新闻报道11月18日下午,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从外交部大楼走出来,神情僵硬,面对媒体的提问一句话都不愿说,未作任何表态。就在前一天,他才刚抵达北京。外界原以为日方会带着某种解释,甚至带着一点歉意,但结果是沉默。

金井正彰
另一头,高市早苗在东京依旧嘴硬,说自己的涉台说法不用撤回。日本媒体甚至引用她的话,说这只是沿用历史观点,好像一句“这是老传统”就能把事糊过去。
高市早苗的话音刚落。东京那边股市盘中跌了个3.3,投资者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件事不是普通外交争吵。高市那句涉台表述已经在东亚舆论场炸了锅,日方内部倒没多少人关心对错,更多是担心这个话会把日本又拖进巨浪中心。就这时候,日本外务系统的人来北京,结果表态全无,让人更看不懂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金井这次的任务,在日媒的说法里是解释高市的发言没有越线,并且安抚北京,说双方虽然在一些事情上意见不同,但还是希望交流继续。可问题摆在眼前,言语带来的冲击力不是一句“意见不同”可以抹掉的。

台湾当局最爱炒作“台湾有事”等挑衅语,日本首相这个位置的人偏偏把这句话亲自念一遍,效果要放大十倍。日本国内有些势力也惯于绑着美国一起搞动静,但这种行为过去往往在幕后说,如今被高市这种表述推到台前,味道完全不一样。
这不是日本第一次把台海问题当成外交筹码。上世纪九十年代,美日韩搞三边安全对话,很多台海议题都在那时被包装成“地区问题”。但那时的日本高层懂得分寸,知道这种敏感度极高的议题不能随便出口。
现在高市偏要在这个节点扔出一句,带着明显的政治考量。日媒后来补了一句,说什么“这是延续立场”,听上去像在安抚亚洲邻国,其实更像在安抚国内反对派,证明自己态度够硬,好进入下一步政治布局。

金井的无声,不是没有内容,而是内容不好见光。高市的态度摆在那里,一旦松口就等于承认自己“说多了”。日本政坛常有这种操作,一句话乱讲之后,由外务系统出面擦汗。但这次擦不掉。
因为台海是中国核心利益,这一点写在中国的白皮书里,也写在各种政策声明里。北京不会因为外务官员一句解释就当没事。附近的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亲自接待,规模不算小,可面谈结果看不出任何缓和迹象,这说明双方的距离比日本预想的更大。
既然高市早苗顽固不化,除了已有的留学和旅游预警,那接下来,我国的出牌可能就会让日本更加痛苦了。中国对日本的反制措施已全面铺开,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留学和官方交流层面。但根据《反外国制裁法》和中日经济关系特点,中方还有大量 "弹药" 可以精准打击日本经济与国际地位。

稀土自不必说,日本制造业在诸多关键原材料上对中国依赖度极高。你可以通过限制稀土、镓、锗等关键矿产的对日出口,直接影响日本高端制造产业的生产。例如,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目前仍高达约60%,其汽车、电子等产业都离不开这些材料。此类措施能精准打击日本产业的供应链,且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实施起来效果显著。可以让日本尝一下美国曾经吃过的苦头。
收紧旅游与人文交流也是一项正在执行且能迅速见效的措施。官方已经发布旅行安全提醒,引导中国公民暂缓或取消赴日行程,如果再进一步,我们完全可以关闭对日旅游通道。将直接重创日本的旅游业及相关消费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额位居各国游客之首,这可能给日本造成高达2.2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同时,暂停或取消重要的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也能从另一个层面向日本施加压力。

精准打击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产业,日本许多核心产业的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接下来可以针对汽车、零售等领域采取行动,例如通过加强合规性审查、放缓市场准入流程等方式。日系车企在华销量已呈现下滑趋势,任何来自官方的负面信号都可能加剧其市场份额的收缩。同样,像优衣库、无印良品等日本零售品牌已在中国市场深度布局,它们也非常容易受到中国消费者情绪转变和潜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所以,我们手里的牌还有很多,既然高市早苗不肯低头,那我们就让日本疼一下,就像之前中美贸易一样,只有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了,对方才会改变态度。接下来我们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