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品鉴丨樊墨安 · 对联是一种富有妙趣的艺术

谈联小札文丨樊墨安对联是清代书法的代表性款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种酬应文艺,一直到民国都十分流行。记得小时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

谈联小札

文丨樊墨安

对联是清代书法的代表性款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种酬应文艺,一直到民国都十分流行。记得小时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两个文化老人,碰到节庆或喜事,便从书桌里掏出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手抄了许多对联,有过年的、结婚的、祝寿的、哀挽的,也有各种门面铺子开业的,祠堂庙宇落成的。那时街上都卖一种“腊笺”对联纸,天头地脚是木轴,背面用报纸简单糊平,正面倒是油光锃亮,大红色,有的在顶头贴个金色的喜字,这是给新人吉礼上用的喜联。从前我爷爷便村里头这个老人,他喜欢自撰内容,每次写联都要仔细叠好格子,从十多个字到七言五言,最少时是四个字。

那时家里有不少对联书,我最爱看的是对联故事,记得有一则说,有位地主春节贴对联炫富: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光;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第二天被人加了两个标点,变成: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光;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还有把“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改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书里几乎都是这种不甚严谨的传说,什么苏小妹新婚夜出对联刁难丈夫,神童改春联气死财主之类,充满了阶级斗争的味道,颇为无稽。也有些靠谱的,如章太炎骂慈禧,王闿运讽袁世凯之类。后来我翻了《楹联丛话》、《古今联语汇选》一类的书才知道,从明清以来,大家就爱搜集阅读这类故事。

对联实在是一种富有妙趣的艺术,除了文字内容之博大巧赡,书写出来,裱成轴,刻成匾,悬诸厅堂斋壁,可称一件雅事。又于山水之间,玩味柴门亭柱所悬,兰若道宇,抚阅庑殿楼阁高张,堪佐游兴。试想你在西湖泛舟,漾到三潭映月,见柱间悬着“笑隔荷花共人语,坐看孤月到天心”,顿生别样情致,你到苏州园林,徜徉松竹之间,忽见亭中写着“移花得蝶,买石饶云”,转觉春色多增了几分,你到财神庙,见殿门两侧写着:“颇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也拜晚也拜,叫我为难”, 又岂能不会心一笑,口呼妙哉。

今天,对联文化彻底衰微了,凡在正式场合,光鲜场面,绝看不到好对联,所见大都不合格律,遣词鄙俗。其实当代也并非全无优秀的文士写手,实在是此道与古典诗词、文人书画一样,早己变得癖涩小众而游离于主体社会之外了。

书写对联也非易事,虽只有两行字,其间的大小、虚实、繁简,颇费一番脑筋。近代名家,各有擅场,赵 叔开张痛快,何子贞收放烂漫,沈寐叟奇崛骨感,康有为豪纵苍劲,郑海藏骏爽飞扬,于右任浑厚朴茂,弘一法师静寂深穆,他如翁同和、梁任公、徐生翁亦各有气象。

在厅堂悬挂中堂对联,也是清代以来家居的习惯,在乡下,直到上世纪末,仍可零星见到此种布置。

《静水 幽禽》行书联-138x24cmx2

我的画案之侧,也常附庸风雅挂一书房联,前两年拍场看到一件胡公寿所写"静水殊无趋世态,幽禽懒作弄春声",联语深得我心,于是自书一对,悬于斋壁。

前年明恕公枉驾香山敝庐,楷书“脱俗书成一家法,写生卷有四时春”相赠,这样联,赠人是客气,张挂显狂妄,我于是当作砥砺,珍而藏之。

多年前在首博见清人写一付“同能不如独胜,大巧屈于熟习”真令我醍醐灌顶,诵之再三,当作我艺术上之座右铭。

居香山时,村中多流浪猫狗,邻人常悯而飼之,余戏为撰春联“庖有佳肴厩存宝马,野无遗犬道毋饥猫”。

据说何绍基一天能写100多幅对联,我也想挑战一下自我极限,连带着找内容,一天刷了五十件,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不満意的,撕了。

写对联又颇耗墨渖,磨墨机呜呜干了两钟头,半小时用没了。

在所有书法形式中,文字内容最醒目的当属匾额和大字摩崖,其次就属对联了,对联可长可短,以少字为佳,字数多了便失却特色,恐怕也无人耐烦去读了。

关于艺术家

樊墨安,江西莲花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从事书画创作与教学。

《常思 堪笑》行书联-138x24cmx2

《和似 皎如》楷书联-138x24cmx2

《凭栏 漉酒》行书联-138x24cmx2

《万木 四邻》行书联-138x24cmx2

《夜月 秋潭》行书联-138x24cmx2

《吟处 睡时》行书联-138x24cmx2

《重装 静对》行书联-138x24cmx2

《闲来 醉里》楷书联-138x24cmx2

《闲随 远访》楷书对联-135x23cmx2

《闲为 静得》楷书联-135x34cmx2

《幽事 清风》行书联-135x23cmx2

《有时 或者》行书七言联-150x24cmx2

《遇酒 种花》行书七言联-150x24cmx2

《杖藜 扁舟》行书七言联-150x24cm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