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甘蔗正大量上市!研究发现:肺病患者吃甘蔗时,多注意这4点

眼下正是甘蔗大量上市的季节,街头巷尾、菜市场里,到处都能见到挑着担子的商贩,吆喝着“新鲜甘蔗,甜过初恋”。不少人一看到这

眼下正是甘蔗大量上市的季节,街头巷尾、菜市场里,到处都能见到挑着担子的商贩,吆喝着“新鲜甘蔗,甜过初恋”。

不少人一看到这黑皮紫红的甘蔗,立马就嘴馋,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朋友,总觉得嚼上一节,解渴又提神。

甘蔗确实是个好东西,水分足、口感甜、营养也不少。但对一些患有肺部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吃甘蔗可不是越多越好,有些时候吃得不对,反而可能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加重病情。

下面咱们就说说,肺不好的人在吃甘蔗时,哪几点特别要注意。

甘蔗虽甜,也要分体质

甘蔗性寒,这在老中医的书里早就有记载。意思就是说,甘蔗吃多了,会让体内寒气加重。

特别是那些本身体质偏寒、经常咳嗽、痰多、怕冷的肺病患者,吃多了甘蔗,可能会加重咳嗽、引发气喘。

拿慢性支气管炎来说,到了秋冬季节,本就容易发作。如果这时候再吃太多甘蔗,寒凉刺激呼吸道,咳嗽会更频繁、痰也更粘稠。

还有一些患有慢阻肺的老年人,吃完甘蔗后,可能会觉得胸口憋闷,甚至夜间咳得睡不着。

所以,肺不好、怕冷、咳嗽多的人,吃甘蔗一定要适量,而且最好不要吃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更不能空腹吃。

甘蔗一定要新鲜,发红变质要当心

很多人买甘蔗的时候不太细看,看到便宜就买一大堆,但如果甘蔗已经发红、变质,那就千万不能吃了。

尤其是那种削开后颜色发红、带有酸味的甘蔗,有可能已经被“节菱孢霉菌”污染,里面会产生一种叫“3-硝基丙酸”的毒素。

这种毒素对神经系统损害特别大,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危及生命。而中老年人、尤其是肺功能不好的人,身体抵抗力本身就弱,一旦误食变质甘蔗,后果比年轻人更严重。

所以买甘蔗的时候,一定要选外皮完整、削开后颜色新鲜的,吃不完的也要放在通风处,别放太久。

血糖偏高的肺病患者,甘蔗不能多吃

不少肺病患者,比如哮喘或慢阻肺的人,常年吃药,身体的代谢功能会有所下降。有些人还合并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情况。

甘蔗的糖分很高,其中主要是蔗糖,吃进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如果吃得太多,血糖容易“蹭蹭蹭”往上飙。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有些人觉得“甘蔗是天然的,不像白糖那样精细”,所以吃起来就不当回事。其实不然,甘蔗的升糖速度也不慢,对血糖控制不佳的肺病患者来说,甘蔗也可能成为“隐形杀手”。

如果实在嘴馋,可以少量吃一小节,但一定要算到每天的总糖分里,别贪嘴吃多了。

有痰的、咳嗽重的,最好别吃太甜的甘蔗

很多人以为,甘蔗越甜越好,买的时候专挑那种“甜到掉牙”的。其实对肺病患者来说,太甜的甘蔗反而可能让痰更多、咳嗽更重。

这不是迷信。有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会刺激体内分泌更多的黏液。对本身痰就多的人,比如慢性咽炎、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来说,这就像火上浇油。

此外,甜食还能刺激咽喉,使得咳嗽加剧。所以有痰、有咳嗽的肺病患者,少吃甚至不吃甘蔗才是更稳妥的做法。实在想吃,也要挑那种甜度适中、不黏牙的。

甘蔗虽好,吃得对才安心

咱们老百姓常说“吃啥补啥”,但其实食物不在贵贱,而在于适合自己。甘蔗虽甜,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肺功能不好的人,吃甘蔗前一定要三思。

除了注意甘蔗的新鲜、分量、吃法,平时也要多吃些清肺润肺的食物。比如雪梨、百合、银耳、萝卜煮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用雪梨炖百合、或者银耳煮枸杞,既润肺又不上火,比甘蔗更适合肺虚的人。

日常饮食中,也建议多吃一些像菠菜、南瓜、山药和红薯这类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粗粮,增强抵抗力,减少咳嗽反复的可能。

当然了,吃甘蔗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看身体情况、吃得有度、吃得讲究。如果吃完甘蔗后觉得嗓子发痒、咳嗽加重、胸口不适,那就说明不太适合,还是少碰为妙。

总结一句话:肺不好的人,甜食少吃,寒凉避开,才能过个清爽安稳的秋冬

甘蔗虽好,但不是人人适合。尤其是咱们中老年朋友,如果有肺部基础病,吃甘蔗前得多留个心眼儿。新鲜、适量、不过甜,这三点记住了,才能吃得安心,过得舒心。

照顾好肺,就守住了一个人最根本的气力。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甘蔗飘香的季节,吃得健康,身体硬朗,少咳少喘,平安过冬。

参考文献:

[1]李志强, 王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饮食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4, 40(15): 1152-1155.

[2]张小红, 刘明. 甘蔗中毒的病因分析及处理[J]. 中国健康营养, 2023, 33(11): 88-89.

[3]国家卫健委.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营养支持指南(2022年版)[S].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