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这位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她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从富家少女到刘邦的糟糠之妻,从被项羽囚禁的俘虏到掌控朝政的太后,吕后的权力之路充满血腥与智慧。她既以"人彘"酷刑残害戚夫人,又以黄老之术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既诛杀刘邦诸子巩固吕氏势力,又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吕后的形象在史书中被塑造为"毒妇",但现代研究发现,她的政治手腕与治理能力同样值得称道。本文将从吕后的一生经历、政治手段、历史贡献与评价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位传奇女性的复杂人生。
一、相术奇缘:从富家少女到刘邦的糟糠之妻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砀郡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 。她的父亲吕公,名文,字叔平,是战国时期魏国单父县人,擅长相术 。据《史记》记载,吕公"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认为刘邦"相貌不凡",日后必成大器。吕公虽与沛县县令关系密切,但拒绝将女儿嫁给县令之子,反而将吕雉许配给当时比自己大15岁、家境贫寒的刘邦,令吕母吕嫣大为不满 。
吕雉的婚姻充满戏剧性。在吕家乔迁之喜的宴会上,刘邦因看不起沛县官吏,故意声称"贺钱一万",实则未带分文 。主吏萧何按礼制将刘邦安排在堂下,但吕公却亲自出迎,将刘邦引入堂内上座。萧何曾评价刘邦"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但吕公不以为然,最终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场婚姻在当时被视为"奇事",因为刘邦虽为亭长,但家境贫寒,且已有庶长子刘肥 。吕公的相术判断与吕雉的婚姻选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常规的女性政治家的起点。
婚后,吕雉为刘邦生育了刘盈和鲁元公主,成为刘邦的正妻 。尽管刘邦常外出与朋友鬼混,甚至与乡里寡妇曹氏生下刘肥,但吕雉始终勤勤恳恳操持家务,亲自带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 。据《史记》记载,刘邦"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甚至"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 ,而吕雉不仅独立支撑家庭,还不时长途跋涉为刘邦送去衣物及食品,展现了非凡的坚韧与智慧。
二、颠沛流离:楚汉战争中的囚徒与幸存者吕雉的一生充满磨难。楚汉战争期间,她经历了两次重大劫难。第一次是在刘邦被任命为汉王后,吕雉与刘邦父母一同被项羽俘虏,成为人质 。史载项羽"发兵进驻阳夏,汉军不得前" ,刘邦无法及时救援,吕雉等人在项羽军营中被囚禁两年多,直至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才得以归汉 。这段经历使吕雉饱受屈辱,但也锻炼了她的意志。
第二次劫难发生在刘邦与戚夫人关系日益密切之后。戚夫人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深得刘邦宠爱 。刘邦认为太子刘盈"仁弱,不类我",而"如意类我",多次想要废掉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面对丈夫的背叛和宠妃的挑衅,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与忍耐力。她不仅没有与戚夫人正面冲突,反而"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表面上远离权力中心,实则暗中布局。
在刘邦病重期间,吕后展现出非凡的决策能力。据《史记》记载,刘邦临终前询问吕后:"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吕后回答:"曹参可。"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刘邦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这段对话表明,刘邦对吕后的政治能力极为信任,认为她能在自己死后稳定朝局。
然而,刘邦对吕后的信任也有限度。据《史记·朱建传》记载,刘邦曾担心吕后"权势的扩张",并暗示"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这表明刘邦在临终前已预见吕后掌权的必然性,但也对其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有所警惕。
三、权力崛起:从保太子到临朝称制吕后真正的政治崛起始于保护太子刘盈的斗争。面对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的决定,吕后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她首先求助于张良,张良献计请"商山四皓"(四位年过八旬的隐士)出山辅佐太子 。吕后派其兄吕泽带太子亲笔信和厚礼,请四位高士出山,他们竟然全部答应 。
一次朝宴中,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胡须、眉毛都白了"的老人,询问后得知是"商山四皓" 。刘邦感叹:"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为什么要随从我的儿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听后大为震动,此后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吕后在保太子的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手段,她不仅利用张良的计谋,还巧妙地团结了朝臣和士人阶层。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这表明吕后能够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政治同盟。
惠帝即位后,吕后成为皇太后,实际掌握朝政。惠帝性格软弱,对吕后残害戚夫人母子的行为极为不满,导致"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吕后趁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任命吕氏兄弟为将,掌控军事力量 。高后元年(前187年),吕后开始正式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际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女性 。
吕后称制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她首先处理了后宫中的情敌,将戚夫人囚禁永巷,"髡钳衣赭衣,令舂" ,随后将其"断手足,去眼,熏耳,饮哑药,使居厕中,名曰'人彘'" 。她还毒杀了赵王刘如意,彻底消除威胁 。同时,吕后开始打压刘氏诸侯王,提携吕氏族人,为日后吕氏掌权铺路 。
四、政治手段:残酷与智慧并存吕后的政治手段充满残酷性与智慧性。在清除异己方面,她展现了惊人的决断力。高帝十年(前197年),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征,吕后留守长安。她趁机与萧何合谋,诱骗韩信入宫处死,并夷灭三族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派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吕后认为彭越可能构成威胁,便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最终将其诛杀 。
吕后在处理政治对手时,往往采取极端手段,但她也深谙政治策略,善于利用时机和权力。例如,她曾利用灌婴对周勃的不满,拉拢灌婴支持吕氏 。她还通过联姻控制刘氏诸侯,如将吕禄的女儿嫁给朱虚侯刘章,封刘章为城阳王;将吕媭的女儿嫁给营陵侯刘泽,封刘泽为琅琊王;将吕产的女儿嫁给赵王刘恢 。这些联姻不仅巩固了吕氏与刘氏的关系,也为吕氏势力的扩张提供了便利。
吕后对审食其的依赖也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审食其是刘邦起义时的老部下,曾照顾吕后和家人,二人被项羽俘虏期间关系密切 。惠帝时期,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成为吕后的重要政治盟友 。惠帝曾欲处死审食其,但因吕后干预和宠臣籍孺求情而得以脱险 。吕后晚年任命审食其为左丞相,负责宫中事务,成为吕后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
然而,吕后的政治手段也充满争议。她大肆封吕氏为王侯,破坏刘邦与大臣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吕后便将其调任为太傅,夺去相权 。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则表示支持,吕后大喜,罢朝 。这种政治清洗与权力集中,为日后"诸吕之乱"埋下伏笔 。
五、政治成就:文景之治的奠基者尽管吕后以"毒妇"形象著称,但她在执政期间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政治成就,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首先,她在政策上推行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 。据《史记》记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表明吕后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其次,吕后在法律上进行了重要改革。她废除三族罪、妖言令等苛法 ,减轻刑罚,减少犯罪。据《汉书·刑法志》记载,三族罪的刑罚极为残酷,"当三族者,皆先显,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吕后废除这些酷刑,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在经济政策上,吕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她将秦朝的"十收其五"(即十分之五的田租)改为"十五税一"(即十五分之一) ,减轻农民负担。她还"允许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迁徙他乡的农民回到家乡,并归还田宅,官吏不得因其过去有不法行为打骂或歧视" ,释放奴婢回乡从事农耕,裁减军官士卒转业还乡并优先分配土地 ,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文化政策上,吕后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 。据《汉书·高后纪》记载:"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 这一政策打破了秦朝的文化禁锢,为汉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外交上,吕后继续执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虽然未能完全抵御匈奴的入侵,但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为汉朝的经济恢复提供了缓冲。她还"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使边境安定" ,这些举措缓和了汉匈关系,促进了边疆的稳定。
六、病犬祸传说与吕氏家族的覆灭吕后晚年突然病逝,其死因在史书中记载神秘,被称为"病犬祸"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三月中,吕后祓,还过枳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 《汉书·外戚传》则记载:"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祸而崩,语在《五行志》。"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吕后在高后八年三月参加祓祭,经过枳道时,"见物如仓狗,机能高后掖,忽而不见。"占卜结果为"赵王如意为祟",吕后因此"病掖伤而崩" 。
吕后之死的"病犬祸"传说背后,可能隐藏着政治隐喻。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质疑:"刘如意被毒杀时,她并不是亲自前往,而是派人。刘如意怎么会知道是吕后毒杀他?如果有鬼神的话,刘邦的鬼魂早就杀死吕后了,何必等十几年让赵如意的鬼魂复仇?" 现代医学研究也提出吕后可能死于狂犬病 。据南开大学阎爱民、马孟龙教授在《南开学报》发表的研究,吕后被苍狗咬伤后出现的症状(如怕水、怕风、狂躁等)与狂犬病高度吻合,且发病潜伏期(三月被咬至八月发病)也符合医学规律 。
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迅速覆灭。她临终前任命侄子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试图通过控制军队来巩固吕氏势力 。然而,吕氏家族的权力扩张已引发刘氏宗室和功臣的强烈不满 。
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等功臣联合朱虚侯刘章等宗室,策划诛灭吕氏。周勃通过郦寄说服吕禄交出兵权,然后派刘章前往未央宫阻止吕产入宫 。刘章在未央宫擅自杀死吕产和吕更始,周勃则接管北军,控制长安 。吕氏家族成员"无少长皆斩之",吕禄被杀,吕产被诛,吕氏势力彻底覆灭 。
吕后所立的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也被废杀 。据《史记》记载,"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 这表明吕后对权力的掌控极为彻底,但也为吕氏的覆灭埋下伏笔。
七、吕后的一生:从贤妻到女皇的转变吕后的一生经历了从贤妻到女皇的巨大转变。她早年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刘邦"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 。吕后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展现出贤惠的一面。
然而,随着刘邦地位的提升和吕后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她的性格逐渐发生变化。面对刘邦的背叛和宠妃戚夫人的威胁,她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手段,如残害戚夫人成为"人彘",毒杀赵王刘如意等 。这些行为使她获得了"毒妇"的恶名,但也体现了她为保护儿子刘盈而展现出的决心与手段。
吕后从相术奇缘到权力巅峰的转变,反映了汉初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与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艰难处境。她既要应对刘邦的背叛,又要面对戚夫人的挑战,更要处理功臣集团和刘氏宗室的权力博弈。在这种环境下,她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儿子的皇位。
吕后称制期间,她既推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又大封吕氏,排除异己。这种矛盾性体现了她在权力斗争与治理国家之间的平衡与抉择。她一方面要维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巩固吕氏家族的权力地位。
吕后的一生,从富家少女到皇后皇太后,再到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再到病犬祸死,吕氏家族覆灭,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她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统治者的故事,也是汉初政治生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