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都说成年人的世界,白天是生存,夜晚是生活。
而连接这俩状态的,往往就是那杯——酒。
经过我们(不)严谨的观察,当代青年酒后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流派。
来看看,你,或者你的朋友,属于哪一派?
【第一派:情感泛滥型】
「这个世界没人懂我,除了我微信里的127个好友」
行为特征:平时高冷如冰山,酒精是打开他们心扉的唯一钥匙。从第一杯的“我没事”,到第三杯的“你们听我说”,再到第五杯的“抱着马桶诉说人生的意义”。微信聊天框在这一刻变成情感热线,朋友圈变成伤痕文学现场。

经典台词:“你知不知道我有多难?”“兄弟,这辈子有你们值了!”(并配图酒杯+模糊的自拍)
次日清晨:一边头痛,一边颤抖着手指逐条检查聊天记录和朋友圈,开启“社会性死亡”全新一天。
【第二派:人间蒸发型】
「我不是喝多了,我只是进入了省电模式」
行为特征:与“情感泛滥型”形成完美对立。酒过三巡,众人皆嗨他独静。能在KTV最吵的角落陷入婴儿般的睡眠,也能在酒局进行到一半时,被发现已在沙发上安然入睡。他们不吵不闹,只是……下线了。

经典台词:(无)。因为他们已经睡着了。
次日清晨:在一片“你昨晚啥时候走的?”的疑问中,淡定表示:“哦,我有点累就先睡了。” 深藏功与名。
【第三派:社交悍匪型】
「我不是我,是脱缰的野马·迪士尼在逃公主·这个世界的话筒」
行为特征:酒精是他们卸下社交恐惧的按钮。平时说话小声,酒后能抢过麦克风当麦霸;平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酒后能跟邻桌大哥拜把子,加遍全场的微信。行动力MAX,破坏力也可能MAX。

经典台词:“所有人!听我指挥!”“都是我朋友!这桌我请了!(醒来后后悔)”
次日清晨:面对微信里一堆通过好友但完全想不起是谁的新朋友,以及一段“自己站在桌子上领舞”的视频,陷入沉思。
【第四派:人间清醒型】
「我喝酒,但酒休想喝我」
行为特征:酒桌上的“定海神针”。永远知道自己喝了多少,离极限还有多远。他们享受微醺的快乐,但绝不允许自己失控。会默默帮朋友收拾烂摊子,并拍下所有人的“黑料”视频,留作明日笑谈。

经典台词:“你差不多了,别喝了。”“我叫的车到了,大家挨个上车。”
次日清晨:精神抖擞地在群里@所有人:“视频.mp4 有人需要回忆一下昨晚的自己吗?” 收获一片“爸爸救我”的哀嚎。
看了以上几派,你是哪一派?或者,你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情感泛滥派”的朋友,让你又心疼又好笑?
其实,不管你是哪一派,开心最重要,但安全与体面是更不能丢的底线。我们都不想因为一杯酒,弄丢精心维持的“人设”,甚至陷入危险。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能在享受酒精的同时,又能精准掌控自己的状态,做个优雅的「人间清醒派」?
靠硬扛?靠感觉?
别闹了,在大数据时代,管理状态也得用上科技狠活啊!
欢迎解锁酒局新派别:【科技控场派】
这是属于当代聪明年轻人的新选择。我们不拒绝快乐,我们只是用更聪明的方式驾驭快乐。
而成为「科技控场派」的终极装备,就是这枚看起来像潮流单品,实则内藏乾坤的——路卡智能酒精检测手表。

它如何帮你控住全场?
你的「实时状态仪表盘」:
醉酒不再靠“晕不晕”这种模糊感觉来判断。
手表可实时检测并显示体内酒精数据,让你对自己的状态心中有数。微醺时刚好,快到量时提醒,帮你精准拿捏那个“快乐又不失态”的完美临界点。

你的「社交黑科技护身符」:
应酬场合,怕不知不觉喝多?
抬腕一看,数据就是你说“不”的最好理由。既能得体周旋,又能守住底线,避免次日商务尬聊。朋友聚会,更能成为话题焦点:“来来来,测测看谁代谢快!”

你的「饮酒进度条」:
路卡手表能基于你的实时数据进行过量预警。在你接近个人承受临界点时,给予贴心提醒,让你能及时刹车,有效避免因过量饮酒导致的失态和健康风险。从此,你的安全阈值,由数据为你守护。

酒桌如江湖,光有胆量不够,还得有装备。
从今天起,告别盲目,拥抱数据。让每一次举杯都尽兴而归,也让次日清晨的自己,依然能从容体面地迎接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