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焦点:南通文旅为何一夜涨粉百万?!

今天南通文旅突然爆火,一天涨粉超过百万,为何?南通文旅“六个字”已经火出天际,这六个字引出的舆论,是网友对“禁毒”这一话

今天南通文旅突然爆火,一天涨粉超过百万,为何?

南通文旅“六个字”已经火出天际,这六个字引出的舆论,是网友对“禁毒”这一话题的极度关注。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将对吸毒记录进行封存,除特殊机关要求外任何人不得查询记录。这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感,不少网友表示中国自1840年开始禁毒历史,将近两百年的禁毒进程,将在2026年终结。

悠悠华夏,万古留存。几百年与毒品斗争的历史,因为吸毒记录封存这一修订,将要打破中国人历史上的禁毒认知。试问,这是不是在给毒品开了口子?

南通文旅的那“六个字”的质问,是真是假?当一个文旅账号扛起了禁毒大旗,又是原因几何?

当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136 条将吸毒记录与嫖娼、偷窃等行为并列封存时,立法者口中的 “法治温情”,实则是对毒品战争的致命妥协。这项将于 2026 年 1 月生效的条款,看似为违法者提供回归社会的缓冲带,实则在禁毒防线撕开一道致命缺口,其潜藏的社会风险足以抵消所有所谓的 “修复价值”。

毒品之害绝非普通治安违法可比。我国每年有上百名缉毒警察倒在岗位上,22 岁的旷磊烈士用生命定格在缉毒一线的画面尚未褪色,立法者却急于为吸毒者 “遮丑”。

将吸毒与普通轻微违法等同封存,本质是模糊了毒品对个体生理机能的毁灭性伤害与对社会肌体的传染性危害。

南通文旅一句 “哪位少爷吸了?” 的调侃之所以引发百万网友共鸣,正是戳中了公众对特权阶层借新规 “洗白” 的深层焦虑 —— 内蒙古公职人员强戒后仍在岗的案例,早已证明权力寻租在监管漏洞中的必然滋生。

记录封存直接制造公共安全盲区。新规宣称 “国家机关可依法查询”,却对网约车司机、幼教等直接接触公众的岗位查询权限语焉不详。要知道,吸毒者复吸率高达 70% 以上,即便永州等地宣称就业扶持能将复吸率降至 2.9%,也无法掩盖隐性风险。

当家长无法知晓孩子的老师是否有吸毒史,当乘客难以确认网约车司机是否处于毒瘾发作期,这种 “不知情的安全” 本质上是对公众生命权的漠视。

更讽刺的是,云南盈江曾出现 10 岁少年被误录吸毒史的荒诞事件,连基础信息核实都存在漏洞的系统,怎能保证封存记录不成为监管黑洞?

所谓 “避免终身污名化” 的立法初衷,在毒品问题上完全站不住脚。全国每年 800 万治安处罚对象中,吸毒者绝非值得同情的 “无心之失” 者 —— 毒品成瘾性决定了吸毒行为具有反复性,而记录公开正是社会协同监管的重要手段。

广电总局 2014 年封杀吸毒艺人的规定尚能构筑行业防线,但记录封存后,文旅部门的查询权限能否对抗资本运作下的 “复出公关”,实在令人怀疑。

当法律主动屏蔽吸毒者的历史污点,无异于剥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防范权,这绝非法治进步,而是对禁毒共识的公然背叛。

禁毒战争容不得任何 “温情” 试探。封存吸毒记录不是给改悔者机会,而是给毒品蔓延开绿灯。

立法者当清醒:真正的社会修复,在于完善戒毒康复体系而非抹去违法痕迹;真正的法治精神,在于坚守公共安全底线而非纵容潜在风险。这道吸毒记录封存的口子,绝不能松!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