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丽莎
(本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11与5日副刊)

近日,阅读了巴陇锋的长篇小说《丝路寻祖》。在陕西,巴陇锋是一位比较知名的作家,这些年写了不少作品,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新作出版,也获了很多奖项,诸如长篇小说《云横秦岭》《永失我爱》《五月黎明》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见作者是一位既勤奋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丝路寻祖》是作者以小说形式书写丝路的又一长篇力作。读后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耳目一新,别具一格。
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时间轴跨越两千余年,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路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海上丝路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得到进一步开拓。丝绸之路时间久、跨度长、地域广,留下的史料文字并不多,如何去写丝绸之路,无论是对作家的眼界功力,还是对其题材驾驭的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一个写作新手来说,面对如此涉及历史和现代的重要题材,很可能就是“老虎吃田螺”无从下口。巴陇锋迎难而上,以独特的视角,把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陕西村作为小说创作的起点,以退役排球明星索娃娜为完成奶奶遗嘱回西安寻祖为小说的引子,从而铺下了丝绸之路小说展开延伸的合理通道,为小说叙事合理化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想象空间。
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浓郁的时代气息、异国风情与民族特色贯穿其中。索娃娜作为《丝路寻祖》的核心人物,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陕西村,既有着吉尔吉斯斯坦人的浪漫率性,也承袭了中国人的内敛矜持。这份浪漫与率性,为她毅然放弃正处于上升期的排球事业、踏上寻祖之路提供了合理的叙事支撑。作为备受关注的排球明星,索娃娜吸引了商人亨利的爱慕,两人的情感线不仅为她的丝路寻祖之旅提供了助力,也以他们的命运交织,书写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文化交流与联结中普通个体的生动故事。

作品以第三视角勾勒今日西安的繁华盛景。西安古称长安,虽史册中对古长安的记载多为零散片段,未能形成完整细致的全景呈现,但作者通过索娃娜与亨利共赴西安寻祖的旅程,以主人公亲临现场的体验、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古城墙、回民街、钟楼、大雁塔等历史地标,与大唐不夜城、西安奥体中心、曲江创意谷、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现代建筑依次亮相。在主人公眼中,这些标志性建筑,既是丝绸之路起点过往辉煌与当下繁荣的缩影,也是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交融碰撞,更映照出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随着寻祖之旅的推进,寻根的意义不断升华,让人们从西安的古今变迁与文化传承中,清晰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历史、面向未来的广阔前景。
作品中鲜活立体的人物个性,让爱情叙事绽放出斑斓的光彩。在《丝路寻祖》中,亨利为支持索娃娜寻祖倾尽全力,从吉尔吉斯斯坦组建车队沿丝绸之路前往西安。面对情感,索娃娜展现出自主率真的态度,作者也借她的爱情观引发读者品味和思考生命与情感的意义。作者从开篇便为索娃娜与亨利的情感,以及她与“西漂”辛实戴的相遇埋下伏笔。索娃娜与亨利的情感,既是推动寻祖旅程的重要助力,也是故事中温暖动人的看点;而她与辛实戴在大雁塔的邂逅,则为亨利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商业拓展搭建桥梁,也让索娃娜在寻祖之外,多了一份对情感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展现了当代人对“归属感”与“文化认同”的追寻,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总之,《丝路寻祖》通过一个温暖的寻根故事,生动展现了古城西安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努力呼应“一带一路”倡议下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时代主题,在叙事中兼顾历史感与现代感,既反映当下现实,也传承文化记忆,值得一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