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史的叙事中,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与博弈始终存在。前者曾凭借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占据主流,后者则长期被视为“边缘”;而媒介平权的浪潮打破了这种固化格局,推动二者从对立走向交融,引发了文学史主流的深刻重构。
传统文学场域中,严肃文学的主流地位源于其与精英文化的深度绑定。它以探索人性本质、反思社会现实为核心使命,在语言锤炼与形式创新上追求极致,成为知识分子传递精神火种的载体。这种特质使其获得了文化界的权威认可,也因门槛较高与大众保持着距离。通俗文学则以娱乐性、故事性为核心,贴近大众生活却被贴上“浅俗”标签,受限于纸质媒介的传播壁垒,难以进入文学史的核心叙事。

媒介平权彻底改变了二者的权力关系。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垄断,让通俗文学获得了平等的传播渠道,其贴近大众的特质迅速转化为传播优势。同时,媒介的互动性推动通俗文学不断吸收严肃文学的思想养分,在叙事中融入对现实的观照,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格。而严肃文学也逐渐放下“精英姿态”,借鉴通俗文学的叙事技巧,以更鲜活的形式贴近大众,打破了雅俗的森严界限。
这场重构让文学史的主流叙事更加多元包容。媒介平权消解了单一的文学价值评判标准,思想深度与大众共鸣不再相互排斥,二者的交融催生了兼具艺术性与可读性的文学新形态。文学史的书写也不再局限于精英视角,而是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纳入其中,完整呈现文学与大众的互动历程。这种重构不仅丰富了文学的生态,更让文学回归其本质——既是精神的高地,也是大众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