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能越野能涉水,纵横G700探野版实测:越野与日常场景适配情况观察

奇瑞捷途纵横品牌推出的“全领域豪华越野SUV”G700正式上市。作为关注越野车型的消费者,小编前往当地捷途4S店,重点体

奇瑞捷途纵横品牌推出的“全领域豪华越野SUV”G700正式上市。作为关注越野车型的消费者,小编前往当地捷途4S店,重点体验2025款2.0TD探野版5座,从产品设计、功能表现、场景适配及购车政策等维度,结合此前“横渡长江”实测事件,还原这款车型在实际使用中的价值。

一、探店初印象:车型定位与市场反馈

步入展厅,“纳木错蓝”配色的探野版5座因独特质感格外显眼——带雾感的蓝色在阳光下泛着细腻光泽,风格低调却易在车流中被识别。据销售顾问介绍,该配色因贴近自然景观色调,咨询度较高,目前到店车型以“纳木错蓝”“昆仑灰”为主,部分冷门配色需提前预订。

进一步沟通得知,G700共推出五座、6座两种座椅布局,覆盖探野版、纵野版、享境版等8个细分版本,官方指导价区间为32.99万-42.29万元,当前提供30.49万元起的限时售价。其中探野版5座主打“全场景实用”,针对“日常通勤+轻度越野”需求群体设计,未搭载冗余功能,降低不必要成本,目前到店试驾需提前1-2天预约。

提及车型亮点时,销售顾问展示了“横渡长江”测试视频:G700系列车型满载4名乘员及装备,在长江江面以约7公里/小时速度完成22分钟稳定浮行,全程无进水、动力中断情况,发动机与变速箱温度始终保持正常。这一实测画面,让笔者对车辆的涉水、动力性能产生好奇——日常自驾常遇复杂路况,车辆的环境适应性直接影响出行体验。

等待试驾期间,笔者与一位正在对比车型的消费者交流,对方表示:“之前看了几款同价位SUV,有的偏城市通勤、越野能力不足,有的侧重越野、日常使用不便,目前觉得G700探野版在两者间的平衡比较贴合需求,预算内也能兼顾空间和配置,所以来实地体验。”

二、核心功能实测:从设计到使用的细节体验

(一)车身结构与安全防护:应对复杂路况的基础保障

作为硬派越野SUV,车身结构与安全防护是核心考量。探野版5座采用高比例高强钢打造车身框架,销售顾问介绍,A柱、B柱、底盘横梁等关键部位使用抗拉强度达2000MPa的热成型钢,钢材总长度超12m,同时配备双一体成型热气胀管梁,碰撞时可有效吸收、分散能量,为车内人员提供防护。

笔者现场观察车身接缝,做工规整,门板与车身缝隙均匀,开关车门时能感受到明显厚重感,无松散异响。车身底部的油底壳、电池包等关键部件均配备金属护板,销售顾问敲击护板时发出清脆声响,“护板厚度约3mm,日常行驶遇到碎石撞击,能减少部件损坏概率”。此外,车门下方设有隐藏式排水孔,雨后可快速排出门框积水,避免长期使用后生锈,多位到店用户反馈,这一设计能减少上下车时弄湿裤脚的情况。

(二)空气动力学设计:兼顾越野风格与行驶体验

在固有认知中,硬派越野车型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常被忽视,但G700探野版5座的外观细节却有所突破。销售顾问指出,车辆前脸采用分层式进气格栅,不仅保障发动机散热,还能引导气流有序通过,降低行驶风阻;车身侧面的边棱与圆角经过优化,车顶线条从B柱后缓慢下沉,配合车尾小型扰流板,可减少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试驾过程中,笔者特意感受了高速行驶表现:车速提升至120km/h时,车内风噪控制较好,与同级别SUV相比,无明显“口哨声”或气流撞击声。销售顾问补充,这套空气动力学设计不仅提升了高速静谧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更适合长途自驾场景。

(三)涉水与防水能力:应对复杂环境的实际表现

结合“横渡长江”实测背景,涉水与防水能力成为此次体验的重点。销售顾问现场拆解配置:发动机采用正时罩盖整体设计,减少前油封与水的接触;点火线圈做密封处理,气门室罩盖增设排水通道;发变结合面使用专用密封垫,可阻断水流渗入;变速箱、电机、电池等核心部件均达到IP68级防水标准——这些设计正是“横渡长江”测试中车辆无进水、动力稳定的关键。

具体到涉水深度,非空悬状态下为900mm,开启空气悬架后可提升至970mm。销售顾问以日常场景举例:“城市暴雨后的积水通常在500-800mm,郊外浅滩水深多在600mm以内,这款车的涉水能力可覆盖这类场景。”笔者在展厅模拟开启“涉水模式”,仪表盘实时显示水位高度与车身倾斜角度,即使无越野经验,也能通过数据判断路况是否适合通行,降低误判风险。

(四)动力与能耗表现:越野与通勤的双重需求适配

动力与能耗的平衡,是“日常通勤+轻度越野”车型的核心竞争力。探野版5座搭载鲲鹏超能混动CDM-O系统,综合功率665kW、综合扭矩1135N·m,官方给出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为4.6秒。

实际驾驶中,起步阶段电机瞬时扭矩输出轻快,城市道路超车时,深踩油门可感受到连贯的动力响应,无明显迟滞;切换至运动模式后,发动机与电机协同发力,推背感显著,时速100km/h以上再加速时,动力储备充足,超车时更有信心。底盘方面,车辆采用非承载式车身,配合四驱系统与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在试驾路线的碎石路段行驶时,无明显打滑情况。销售顾问介绍:“这套四驱系统能根据车轮附着力实时分配动力,遇到单轮离地时,可快速将动力转移至有附着力的车轮,帮助车辆脱困。”笔者尝试通过模拟交叉轴的颠簸路面,车身姿态稳定,底盘滤震效果较好,车内乘员无强烈颠簸感。

能耗方面,WLTC综合油耗为1.39L/100km,CLTC纯电续航150km,日常通勤可纯电行驶。笔者当天全程使用纯电模式,行驶约20公里后,表显续航消耗与实际里程基本持平;销售顾问补充:“此前有用户驾驶该车从北京到北戴河,全程约300公里,馈电油耗控制在8L/100km以内,无需中途加油,100L大容量油箱也能减少长途自驾的补能次数。”

(五)辅助操作功能:降低越野车型的使用门槛

硬派越野车型常给人“操作复杂”的印象,但G700探野版5座的辅助配置却有效降低了使用门槛。车内配备12.3英寸双联屏,显示清晰,即使在正午阳光直射下,屏幕内容也能清晰辨认,无眩光干扰。车机系统操作逻辑与智能手机类似,滑动、点击无卡顿,新用户上手难度低,导航、空调、音乐等常用功能可在2-3步内找到。

语音交互功能实用性较强,支持“你好,纵横”唤醒,可调节空调温度、切换音乐、设置导航等。笔者现场测试:“导航到最近的露营地”“打开空调24℃”“切换至摇滚音乐模式”,系统均能快速响应,识别准确率高,且支持连续对话,无需重复唤醒,减少驾驶时的手动操作,提升安全性。

驾驶辅助方面,车辆配备27个感知单元(含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高清摄像头),支持基础辅助功能:高速路段开启自适应巡航后,能稳定跟车,与前车保持设定距离,前车减速时,刹车动作平缓,无明显顿挫;未打转向灯变道时,车道偏离预警会通过方向盘震动发出提醒,帮助纠正方向。越野场景中,系统可实时分析地形,在仪表盘提示适宜路线与车速,遇到坑洼或障碍物时提前发出警报,笔者在非铺装路段试驾时,系统成功识别前方凸起岩石,并提示“建议绕行”,降低了误判风险。

(六)座椅与舒适性:长途自驾与日常通勤的适配

越野与日常出行均需舒适的驾乘体验,座椅设计成为关键。探野版5座的座椅采用Nappa真皮材质,笔者用手触摸时能感受到柔软细腻的触感,透气性较好——在30℃左右的展厅环境中,久坐后背部无明显闷热感。销售顾问介绍,这种材质经过多道工艺处理,不仅触感舒适,还具备一定耐磨性,长期使用不易出现明显磨损。

前排座椅调节功能丰富,支持12向电动调节、4向电动腿托与4向腰部局部调节。笔者根据自身身材(身高183cm、体重76kg)调整座椅:前后、高低、靠背角度调节流畅,腿托撑起大腿下方空隙后,腰部支撑贴合曲线,整个过程无需手动用力。保持该坐姿30分钟后,腰部与腿部无明显酸胀感,对长途驾驶的疲劳缓解有实际帮助。

座椅还配备加热、通风与按摩功能:加热功能分三档调节,开启一档约1分钟后,座椅表面均匀发热,冬季用车时可快速驱散寒意;通风功能同样分三档,开启后能感受到座椅内部的气流循环,炎热天气下可减少汗液堆积;按摩功能覆盖腰部、背部区域,通过轻微揉捏与按压缓解肌肉紧张,试驾途中开启后,长时间驾驶后的腰背酸痛感明显减轻。

后排座椅虽未配备按摩功能,但靠背角度支持小幅度调节,坐垫长度与前排相当,能对大腿形成有效支撑。笔者坐在后排时,腿部余量超两拳,头部无压抑感,即使长途乘坐也能保持放松姿态,中央扶手配备的杯架与储物格,也为后排乘客提供了实用便利。

四、实测总结:适配场景与用户群体

综合此次实测体验,G700探野版5座的核心特点在于“全场景适配”:具备IP68防水、硬核动力等越野相关设计,可应对轻度越野场景;同时兼顾日常通勤的能耗与舒适性,纯电续航满足城市短途出行,馈电油耗处于同级别合理水平;辅助操作、座椅功能与空间设计进一步拓宽了使用边界,可适配家庭出行与户外探险等多元需求。

从用户角度出发,这款车更适合三类人群:

预算30-40万元,追求“一车多能”的家庭用户:日常可用于通勤、接送孩子,周末能带家人露营、郊游,节假日规划跨省自驾时,无需额外准备车辆;

喜欢轻度越野的自驾爱好者:原厂配置可应对碎石路、浅滩、陡坡等常见越野场景,适合探索小众路线,偏远地区的服务站点也提升了出行安全性;

关注新能源车型的消费者:插混系统兼顾动力与油耗,可享受部分城市的新能源政策优惠(如免购置税、不限行),长途自驾时也无需担心续航问题。

不过需客观看待,作为上市新车,探野版5座的长期可靠性与售后网络完善度,仍需更多市场反馈验证,部分消费者也认为其定价在同级别竞品中竞争力需进一步观察。对这款车感兴趣的消费者,建议到店试驾,亲身感受动力响应、座椅舒适性、空间表现与功能实用性,再结合自身用车频率、场景等因素综合决策——日常通勤距离短、偶尔参与轻度越野的用户,可优先考虑;若以极端越野为主要需求,建议对比更高配置版本或专业硬派越野车型后再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