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 2025》的最新数据抛出重磅结论:2024 年全国出生人口 954 万人,广东以 113.3 万新生儿再度登顶,占比高达 11.8%,相当于全国每 9 个新生儿中就有 1 个来自广东。在全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自然增长率跌至 - 0.99‰的背景下,这个经济总量连续 36 年居全国首位的省份,不仅连续 7 年稳坐 “第一生育大省” 宝座,更连续 5 年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书写了逆势增长的人口奇迹。

广东的生育优势,首先源于其 “青春洋溢” 的人口结构。2024 年末,广东常住人口达 1.278 亿,连续 18 年全国第一,其中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 8484 万人,占比 66.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5.46 个百分点。
这种优势在珠三角城市尤为突出:东莞 15—59 岁人口占比高达 81.41%,深圳、广州、佛山也分别达到 79.53%、74.72% 和 74.37%,堪称名副其实的 “青春之城”。
更关键的是持续涌入的外来年轻人口。2024 年广东新增 74 万常住人口,超六成是 20-35 岁的婚育期青年,跨省净流入人口约 27 万,其中大量处于婚育黄金期。这些外来年轻人不仅为广东带来了劳动力,更成为生育主力军 。
数据显示,外省育龄女性贡献了全省约 40% 的新生儿,东莞等制造业重镇的新生儿中,父母至少一方为外来务工者的比例更是超过 60%。广东 “来了就是广东人” 的包容氛围,加上宽松的落户政策,让数百万年轻人在此扎根、成家、生育,构筑了坚实的生育基础。
政策 + 文化:破解 “生得起、养得起” 难题如果说人口基数是硬支撑,政策托底与文化浸润则是广东 “敢生” 的底气所在。针对生育家庭的核心顾虑,广东构建了全链条支持体系:广州对二孩家庭每月发放 500 元育儿补贴,三孩家庭每月 800 元,补贴期限长达 3 年;深圳对三孩家庭发放 1 万元一次性补贴;东莞、佛山等地直接对生育三孩的家庭发放现金补贴。
在托育服务这个 “刚需痛点” 上,广东同样发力迅猛。2024 年底全省托位数已达 60.2 万个,每千人口托位从 2020 年的 2.0 个提升至 4.7 个,预计今年底将实现 5.5 个的目标,广州、深圳等城市还在社区、企业布局普惠托育机构,收费仅为商业机构的一半。
广东女职工最长可享受 178 天产假,配偶享有 15 天陪产假,生育保险次均津贴达 2.1 万元,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公租房优先配租,全方位降低生育成本。
深厚的生育文化则成为隐形助推器。潮汕、湛江等地 “多子多福” 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八成本地家庭的幼儿能得到祖辈的照看支持,形成 “家庭互助式育儿” 模式,大幅减轻年轻父母的压力。
这种文化与政策的双重加持,让广东打破了 “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 的魔咒 —— 其城镇化率高达 75.91%,稳居全国第四,却是出生率前十省份中唯一的经济大省。
生育热背后:经济与民生的良性循环广东的高生育率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经济活力与民生温度的双向奔赴。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产业结构全链条覆盖,从高端制造到传统服务业,能容纳不同学历、技能的年轻人就业,让他们在实现职业成长的同时,具备生育的经济支撑力。
旺盛的婚育需求也得到印证:2024 年广东结婚登记对数达 51.19 万对,是全国唯一突破 50 万对的省份,连续三年位居全国榜首。
新生儿的持续增长,也为广东经济注入持久动力。113 万新生儿带来了庞大的母婴消费市场,奶粉、童装、托育服务等需求旺盛,推动母婴门店从单纯商品销售向综合育儿服务平台转型。
充足的新生人口将缓解未来劳动力短缺压力,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长期人口红利,形成 “人口增长 — 经济发展 — 民生改善” 的良性循环。
从珠三角的写字楼到粤东西北的街巷,113 万新生儿的啼哭,不仅是广东包容与活力的见证,更揭示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密码:充足的育龄人口、完善的政策支持、包容的育儿文化,三者缺一不可。
在全国都在探索鼓励生育路径的当下,广东的实践提供了宝贵借鉴 —— 唯有让年轻人 “留得下、生得起、养得起”,才能让人口活力持续迸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