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南沐,一家软件开发公司负责人

美国时间10月29日,英伟达创下历史,成为首家市值冲破5万亿美元大关的企业。
截至当日收盘,其总市值定格在5.03万亿美元。
媒体分析指出,这背后是英伟达CEO黄仁勋释放的强烈信号——
全球对AI算力的需求持续高涨,未见放缓。
而在AI浪潮中另一位重量级选手,也悄然展开了大动作。
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OpenAI正紧锣密鼓地推进IPO计划。
若顺利落地,它有望成为史上首家上市估值即达到一万亿美元的科技企业。
时间表初定为:最早在2026年下半年提交申请,计划融资不低于600亿美元(实际可能更高)。
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已内部通气——目标是在2027年完成上市。
Sam Altman 今早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
当然,目前一切尚处早期,估值、融资规模、时间节点都还存在变数……
但整个筹备工作,显然已步入正轨。
对于相关报道,OpenAI发言人回应称:
“IPO并非当前重心,因此无法给出具体时间表。”
“我们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并持续推进使命,确保AGI(通用人工智能)惠及全人类。”
监管先行,Altman的“合规艺术”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在正式启动上市之前,Altman先行攻克了一道关键关卡——
与加州总检察长Rob Bonta达成共识。
大约两周前,Altman致电Bonta,核心意图明确:我们希望继续扎根加州。
而潜台词同样清晰:OpenAI已连续数月展开游说,强调自身是加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弦外之音是:如果得不到支持,我们或许只能“另寻他处”。
这一表态,略带施压之意。
不过Altman也表明,他不会像某些竞争对手(外界普遍解读为马斯克)那样,动辄提起诉讼或宣布迁址。
这通电话成为转折点。
Bonta办公室结束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并于本周一晚与OpenAI正式达成协议——
OpenAI承诺继续在加州运营并扩大投资。
作为交换,Bonta批准了OpenAI的架构重组方案,为2027年的IPO之路扫除了关键障碍。
协议内容包括:
OpenAI非营利实体在进行重大调整前,须提前至少三周通知加州总检察长办公室;
确保非营利董事会的独立决策权;
设立安全委员会,有权阻止新AI模型发布。
OpenAI 董事会主席Bret Taylor

除了监管合规,OpenAI近期也完成了内部架构重组。
核心设计如下:
非营利机构(现为OpenAI基金会)继续控制营利实体OpenAI Group PBC。
基金会所持股份估值约1300亿美元,使其一跃成为全球财力最雄厚的慈善组织之一。
随着OpenAI营利业务估值攀升,基金会还将进一步获得股权。
这意味着商业上的成功,将直接转化为非营利事业可调用的资源。
据悉,基金会首阶段将聚焦250亿美元资金,重点投入两大领域:
健康与疾病治疗——支持医疗科研突破,构建开源健康数据库,资助科学家开展研究;
AI韧性技术——构建类似“网络防火墙”的AI防护层,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软银:弹药已备妥,就等发令枪

架构问题解决后,资金也在迅速到位。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软银董事会已批准向OpenAI追加225亿美元投资,前提是后者完成公司重组。
这笔资金隶属于软银主导的410亿美元融资计划(融资前估值2600亿美元)。
此前软银已出资75亿美元,其余部分由Dragoneer、Thrive Capital等投资机构共同承担。
截至去年底,OpenAI账上现金为76亿美元,
但预计今年运营支出将超过80亿美元,明年更是高达170亿美元……
AI研发如同无底洞,这也是OpenAI必须加速上市的核心原因之一。
钱要烧,算力更不能断。
在这方面,Altman的操作更为大胆。
据《金融时报》报道,
他基本绕过了OpenAI的银行团队与法务部门,亲自与英伟达、Oracle、AMD、Broadcom等厂商谈判,
敲定了总价值高达1.5万亿美元的芯片与计算基础设施协议。

Altman倚重的核心谈判团队极为精简:
公司总裁 Greg Brockman
首席财务官 Sarah Friar
算力资源拓展负责人 Peter Hoeschele
有知情人士透露,Altman团队“优先关注的是芯片合作的技术可行性,财务安排可以后续再议”。
这种非常规做法引来外界不少质疑,
有分析师批评协议缺乏清晰的财务条款,并采用了将供应商、投资者与客户捆绑的复杂结构。

一位参与谈判的人士评价:
“战略构想出自Sam,但真正推动交易落地的是Greg及其团队。
Greg行事低调,但在复杂局面中,他才是那个真正能推动进展的人。”
纵观全局,从监管博弈到架构重组,从软银投资到芯片协议,
OpenAI打出的是一套环环相扣、节奏精准的组合拳。
从非营利研究实验室,到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万亿巨头,OpenAI只用了十余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