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后汉书・方术列传》和《续齐谐记》就知道,
重阳节打东汉起就带着 “避灾” 基因,汝南人桓景听费长房指点,
九月九带家人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回家见鸡犬全死,才知是替全家挡了灾。
这节日 2006 年就评上首批国家级非遗,2013 年更是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成 “老年节”。

先搞懂为啥重阳节有 “禁忌”?
《周易》说 “九为老阳”,九月初九双阳重叠,古人觉得 “孤阳不生” 是凶日,得靠习俗破解。
但别慌,记住 “3 做” 能转吉:
第一必须登高,这可不是现代打卡爬山,古人是 “避灾 + 辞青”,既躲瘟魔又和秋色告别,宋代晏殊还写过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 的登高感怀;
第二要插茱萸,杜甫 “醉把茱萸仔细看” 不是矫情,这植物香味能驱虫醒脑,古人要么戴身上要么挂门口,现在河南上蔡还保留这习俗,那儿可是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第三得吃重阳糕,明代皇宫都吃九层宝塔形的,上面插小红旗,现在简化了,但 “糕” 通 “高” 的寓意没变,河北还讲究接闺女回家吃糕呢。

再说说容易踩雷的 “3 不做”。
首忌说 “节日快乐”,老辈觉得这天是 “避灾日”,祝福得说 “身体健康” 才对症,客家人更讲究,要是霜降碰重阳,连火都不生;
二忌送菊花,虽然重阳赏菊是传统,但菊花自古是祭花,送人容易闹误会,不如带盒重阳糕实在;
三忌让长辈劳累,老话 “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 听着吓人,其实是劝晚辈做饭尽孝,正好呼应 “老年节” 的本意。

有人说这些规矩过时了?
你看山东滕州还在酿菊花酒,江西婺源重阳晒秋成了风景线,这些都是活化石。
2024 年央视报道里,各地重阳节办健步走、给老人拍写真,把 “登高避灾” 变成了 “健身敬老”,这才是传统的聪明活法。
就像插茱萸,现在不用戴身上,但买束放家里驱虫,不也挺实用?

别忘了重阳节的内核早从 “避凶” 变成 “敬老” 了。1989 年就定了 “老人节”,上蔡县的重阳民俗更是第三批国家级非遗。
去年回老家,我给爷爷带了重阳糕,陪他登后山,老爷子说比送保健品开心 —— 老传统从来不是包袱,是给团圆找个由头。

最后提醒两句:重阳糕别买太甜的,长辈牙口受不了;
登高记得穿防滑鞋,安全比讲究重要。这些规矩跟着时代变,但 “祈福纳祥” 的心意没变。
重阳节这天,不管在哪,给爸妈打个电话,陪老人唠唠嗑,这才是最该做的 “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