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那年冬天,苏军的坦克轰隆隆地压过兴都库什山的山口,一头扎进了阿富汗。没有人知道,这一脚下去,是十年噩梦的开始。
苏联不是不知道阿富汗的复杂局势,不是不清楚“帝国坟场”这个臭名昭著的外号,但它还是来了,来了就走不掉了。
到底是哪个脑子发热?到底是什么压得他们非得下场?是因为阿明太不听话?还是因为美国的影子越来越近?又或者,是那个被叫做“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东西,让他们一脚踩进了泥潭?

这场战争,打得苏联元气大伤,打得亿万阿富汗人流离失所,也打得历史再次证明:谁也别妄想征服阿富汗。可当年苏联为什么偏偏要试一试?这,就得从头说起。
1978年的春天,阿富汗政坛风云突变。一群军人带着“革命”的名义,冲进了总统达乌德的官邸。达乌德被当场击毙,政权落入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手中。
这个党,是苏联一手扶持起来的。听起来像是左翼的胜利,像是社会主义扩张的一次成功推进,但很快,苏联就发现自己扶起来的,不是盟友,而是一团火药桶。

表面上这是一次“社会主义兄弟政权”的更替,实际上却是内部派系斗争的开始。党内“人民派”和“旗帜派”早就水火不容。
塔拉基是“人民派”的领袖,他的副手阿明野心勃勃,卡尔迈勒则是“旗帜派”的代表。苏联本来是想一碗水端平,结果“人民派”抢了先机,率先对“旗帜派”下手。
卡尔迈勒被赶出国,逃亡莫斯科,而塔拉基和阿明却在家里翻脸成仇。
这时候的苏联,其实已经开始皱眉头了。他们支持的政权,压根没稳定。可塔拉基还不管这些,他一上台就开始搞激进改革。

他仿照苏联那一套,搞集体化、搞土地改革,还强行推进世俗化——女人不能戴面纱了,男人不能再搞部落仇杀了。
听起来很“先进”,但在阿富汗这种宗教和部落根深蒂固的国家,这简直是往枪口上撞。
老百姓不买账,部落首领不干,宗教领袖更是直接宣布反对“无神论政权”。于是,全国范围内的叛乱一个接一个爆发。
普尔查基监狱成了“人间地狱”,一年之内几万人被秘密处决,连苏联都觉得这帮人“太狂了”。

塔拉基想稳住局面,就开始搞清洗。他怀疑阿明要夺权,便偷偷策划了一场鸿门宴,想在莫斯科的支持下干掉他。
可惜阿明不是吃素的,反应比谁都快。他反手一击,直接把塔拉基“请”回家,几天后就闷死在了枕头下。阿明上台,苏联傻眼了。
这个阿明,不仅杀了他们的老朋友塔拉基,还不断和美国眉来眼去。他想摆脱对苏联的依赖,甚至私下接触美国的外交官。这在当时的苏联眼里,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拍着桌子说:“不能再让阿富汗变成第二个埃及。”别忘了,几年前埃及也搞过一波“倒戈”,从苏联阵营跳到了美国怀里。
苏联人怕的不是阿明,而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他们担心,如果不出手,其他国家也会学阿明那样另起炉灶,到时候苏联就真成了孤家寡人。
于是在1979年12月12日,苏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场秘密会议。没人争论太久,决定就这么定了:出兵!

很多人后来误以为苏联是为了“南下印度洋”才打阿富汗的,其实完全不是。他们真正害怕的是美国趁虚而入,是自己苦心经营的外围屏障被一块块啃掉。
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政权稳定,这些才是压死骆驼的三根稻草。
行动开始在圣诞节前夜,1979年12月27号晚上,苏军特种部队“阿尔法”和“泽尼特”悄悄潜入喀布尔。他们伪装成阿富汗军人,冲进塔日别克宫。

阿明当时正在宴请官员,还以为是内乱,甚至给苏联使馆打电话求救。40分钟后,他中弹身亡,结束了短暂又血腥的统治。
苏联随即扶持卡尔迈勒回国上台,建立了一个听话的“傀儡政权”。按理说,这下该安稳了吧?可他们低估了一个国家的韧性,也低估了阿富汗人的仇恨。
苏军来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整整十年。这十年里,他们几乎把所有能打的部队都派了进去,动用的武器不比二战时差。

可阿富汗不是平原,不是城市战场,它是一个山连着山、洞连着洞的地方。反抗武装躲进山里,一打就是几年。你杀一个,后面十个又冒出来。
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美国开始下场了。中情局通过巴基斯坦,把武器和情报源源不断地送进阿富汗。他们支持“圣战者”,建立所谓的“抵抗联盟”。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还拍着桌子说:“我们要给苏联送去自己的越南战争。”

苏联真的被困住了。一方面要维系政权,一方面又打不出胜利。战争拖得越久,国内的不满就越重。
经济崩溃、军费飙升,光是这场战争就花了他们200亿美元。十年间,苏军伤亡接近五万人,其中阵亡一万五千人。
而阿富汗,更是被轰成了一片废墟。五百万人沦为难民,逃到巴基斯坦、伊朗,哪怕住在帐篷里,也不愿再回到那个被炸过无数次的家。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孤儿寡母,到处是仇恨。

苏联终于撑不住了。1989年,最后一辆坦克从兴都库什山退了回去。那年,他们没有胜利者的欢呼,只有一纸沉默的撤军命令。
有人说,这是苏联解体的第一声丧钟。也有人说,这是冷战的转折点。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苏联在阿富汗,彻底输了。
输了的不只是战争,还有他们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他们以为只要扶持一个政权,就能控制一个国家。他们以为用坦克和枪炮,就能压住民族的怒火。

他们以为只要上阵,就能赢。可结果是,阿明死了,卡尔迈勒也没活多久,政权换了一个又一个,反抗却一天比一天激烈。
苏联始终没明白,阿富汗不是棋盘上的一颗子,而是一场不能被操控的风暴。这个地方,从来都是“帝国坟场”,不是因为地理,而是因为这里的人,从不接受外来的统治。
战争结束了,但代价太大,代价大到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几年后自己也轰然倒塌。

回头看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苏联不是突然疯狂,而是一步一步走进了自己设下的陷阱。他们以为自己是在控制局面,实际上早就在局势的外面。
没有哪个帝国能打赢一场没有正义、没有民心、没有出路的战争。阿富汗不是苏联的战利品,而是苏联错误判断的结果。

世界不是谁的棋盘,人民也不是谁的棋子。今天的中国,正是从这些沉痛教训中走过来的。我们不干涉别国内政,不输出意识形态,也从不搞什么阵营对抗。
因为我们知道,尊重才是长久之道,和平才是最强的力量。
阿富汗不是帝国的猎物,而是帝国的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苏联的傲慢,也照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