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您算是问对人了。鲜于枢那手行书跋文,咱有机会得好好唠唠,但今天,咱先聚焦另一件宝贝——张即之那卷赫赫有名的楷书残卷《华严经》。说残卷,可不是说它不好,反而因为这“残”,更显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味道,字里行间的精神头儿,一点没丢。
咱不少书法爱好者,一提到楷书,脑子里先蹦出来的可能就是唐楷那些法度森严的大家,像欧阳询的险峻、颜真卿的雄浑。这没错,唐楷是高峰。但书法这条大河,流到宋代,它就得变,不变就没了生机。张即之的楷书,就是在宋人想要“写意”、想要“抒写个人性情”这个背景下,闯出来的一条新路。他这路数,后世给了个名号,叫“宋楷之冠”,您听听,这分量不轻吧?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看看张即之这笔下的《华严经》,到底藏着哪些一看就懂、一学就赚的技法门道。
第一段:笔锋如刀,看老张怎么“刻”字
拿到这卷《华严经》,您先别急着看整体气势,咱先凑近了,死磕他的每一个点画。他的用笔,有个极其鲜明的特点——下笔非常果断,甚至带点“狠”劲儿。这跟很多唐代楷书那种藏锋含蓄、圆润饱满的起笔不太一样。
比如说那个“横”画,他起笔常常是侧锋切入,形成一个干净利落、有点像刀切一样的斜角,然后中锋行笔,力量贯注到底,收笔时又重重地顿一下,有时还带出一个小小的、向下压的疙瘩。您闭上眼睛想想,这像不像用刻刀在木板上刻字?每一笔都力求清晰、深刻,不留含糊。这种笔法,让他的字充满了金石味,就是那种像青铜器铭文、碑刻一样古朴、硬朗的感觉。
再看他那个“捺”画,简直是他的招牌动作。写得特别舒展,波折非常明显,尤其是捺脚处,他用力铺毫,压得特别重,然后猛地提笔出锋,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的“脚”,显得极其厚重有力,稳稳地托住整个字。这种处理,在唐楷里不常见,是张即之个人风格强烈的“注册商标”。您临帖的时候,多在这横画的起收笔和捺画的波磔上琢磨,就能更快地抓住他笔法的魂。
第二段:字如算子?不,老张玩的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光笔画有力,那顶多算个“力工”。张即之的高明,更在于他如何处理笔画之间的空间,也就是结构布局。他的字,初看可能觉得有点“挤”,但细细品味,才发现里面大有乾坤。
他非常擅长运用对比。有时候,他把某些笔画故意写得特别紧凑,比如一个“宝盖头”,可能写得特别宽大,覆盖下方;而下方的部件呢,他又巧妙地收缩,留出大片的空白。这就形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您看他的字,感觉那些笔画不是平均分布在那儿的,而是有的地方挤成一团正在开会,有的地方却空旷得能跑马。这种强烈的疏密对比,让他的字在规整的楷书框架里,充满了动态的节奏感和视觉张力,一点儿都不呆板。
另外,他的字并非都是四平八稳的方块。他常常通过调整某些笔画的倾斜度和长短,让整个字产生一种欹侧(qī cè)的动态。比如,这个字可能整体微微向左倾,但总有一两个关键笔画,像定海神针一样向右伸展,把势态拉回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险中求稳”的功夫,比那种直接写正了要高级得多,也难模仿得多。这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看似左右摇晃,实则核心稳定,是一种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平衡。
第三段:抄经不是机械活,看老张如何“刷”出气势
如果说单个字是士兵,那么整篇的章法就是排兵布阵。张即之写这《华严经》,可不是机械地抄写,他是在用毛笔进行一场气势恢宏的“演出”。
您通篇看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是那股子连绵不绝的磅礴气势。字与字之间,虽然不像行书那样有明确的牵丝引带,但内在的笔意、气息是贯通的。上一个字的收笔,仿佛就是下一个字起笔的预备动作,这叫“笔断意连”。再加上他每个字都用墨饱满,笔画粗壮,一个个精神抖擞的字排在一起,就像阅兵式上的方阵,步伐一致,铿锵有力,形成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有人形容张即之的书法带点“刷字”的味道。这个“刷”字用得妙,不是说他不认真,而是形容他运笔的迅捷和果敢。他下笔不犹豫,行笔不拖沓,所以点画显得干脆利落,绝不疲软。这种速度感,结合他特有的厚重笔画,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既厚重又不笨拙,既迅疾又不浮滑。这使得他的楷书在庄严的宗教经文背后,透着一股鲜活的、来自于书写者本身的自信与力量。您临写时,不妨试着加快一点运笔速度,体会一下那种“写”而不是“描”的感觉,或许能有新的发现。
第四段:咱们能从老张的《华严经》里“偷”到什么师?
分析了这么多,最后落到咱们自己手上,该怎么学呢?直接上手就临?我劝您先等等。
首先,不建议初学者直接拿张即之当入门帖。他的风格太独特,技法太强烈,就像一道口味极重的菜,一开始就吃,容易把味觉吃“刁”了,以后品别的淡雅风味就难了。最好是有了一定的唐楷基础,比如在颜真卿、欧阳询的帖上下过功夫,对楷书的基本法度有了理解之后,再来接触张即之,把他当作一个突破“板滞”、寻求个性的参考。
其次,临摹的时候,重在“意临”,而非“形抠”。别一味地去模仿他那个特别方的起笔、那个特别重的捺脚。要体会他为什么这么写——是为了追求力量感,是为了制造空间对比,是为了贯通行气。您可以尝试用他的笔意,去写写别的字,看看能不能也写出那种骨力开张、疏密有致的感觉。这才是活学活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带着脑子去读帖。没事就把这卷《华严经》的高清图片找出来,放大看,反复看。看看他的笔画怎么起、怎么收,看看字内的空间怎么分割,看看一行字的气怎么贯下来的。看明白了,想清楚了,再下笔,事半功倍。张即之这卷字,就像一位沉默寡言却内力深厚的老师,您得主动去问,他才会教您真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