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为福州高新区管理体制调整,网友吵翻了!
对于“剥离社会事务职能”的说法,有人断言,高新区要回归闽侯,城市能级将下滑。也有人大胆猜测,这是在为闽侯“撤县设区”做准备。不得不说,都有些过度解读了。
事实上,“剥离社会事务职能”是近年来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的趋势,主要是为了轻装上阵抓经济。
而“去行政化“后的福州高新区,终究回归本源。

据官媒“高新福州”报道,10月15日,福州高新区领导走访服务企业时指出,这次福州高新区管理体制调整,旨在让高新区剥离社会事务职能,更加聚焦主责主业。

这应该是福州高新区官方首次提到“剥离社会事务职能”,但其实是一起事先张扬的改革。
全国早在2020年就开始掀起开发区社会事务工作移交改革潮。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福建省开发区管理办法》也规定了:
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批准设立。按“一区多园”模式管理,下辖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等科技分园,并托管闽侯县南屿镇和上街镇建平、新洲、厚庭、马排、马保五个村,以及仓山区建新镇冠洲村和红江村(生产队),总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其中托管区域面积约189.9平方公里。

此前,按照县区模式运行的福州高新区,管委会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民政、教育、卫生、体育、旅游、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劳动保障、退役军人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等相关工作。
而今后福州高新区会将社会事务剥离,转由辖区管理,如教育事业归教育局,医疗归卫健部门等,自己则集中精力做好园区发展规划、科技创新、经济管理、招商引资、产业集聚、企业服务等重点工作。

这次管理体制调整,是让因产业而生的开发区回归搞钱本质,而职能回归的行政区则是“完整”的行政区。

为什么要剥离社会事务职能呢?四个字:
瘦身强体。
在发展初期,赋予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便于土地征迁、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但伴随着承担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越来越多,发展不集中、机构臃肿、权责不清等缺点也显现出来。
福州高新区是福州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但全面行使托管区域的经济社会职能后,又要当招商达人,又要做街道大妈,很难集中力量搞经济。
据悉,托管以来,福州高新区新设立社区9个,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3所、新增学位30030个,新建长者食堂6家、养老服务场所39处。

而“不问世事”的高新区,更容易将资金、资源、人才聚焦至主责主业上,全心全意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剥离社会职能是推动“区政合一”改革的关键环节。“分家单过”的福州新区和长乐区,时隔多年也重新搭伙过日子了,前者更有了一个新名字:
福州新区(长乐区)。

据悉,长乐区直部门已全面承接福州新区在自然资源管理、城建等领域的253个事项清单。

福州高新区剥离社会事务职能,会有什么影响?
有网友带节奏“闽侯要撤区复县”,这就荒谬了。因为开发区和行政区是有本质区别的。
福州高新区定位功能区,本来就不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区管委会是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即使你买了高新区的房子,户籍和学籍上仍是闽侯县。
另外,“还权”不是“还地盘”。福州市政府今年5月召开的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还提到要加快推进高新区提质增效扩区。所以,福州高新区还在,还有扩容的倾向。

当“闽侯是闽侯,高新区是高新区”,二者公建配套的能级和城市界面泾渭分明,有2.3万家企业入驻的高新区明显多了一份高大上,所以房价也在闽侯第一梯队,甚至有了单独改区的设想。
但“还权”后,从行政职能看,闽侯是闽侯,高新区也是闽侯!可能会增加“高新区设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难度。这或许是利空。

福州高新区“还权”给闽侯政府,不少人关注的是,有没有涉及教育板块。
这几年,福州高新区与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都有合作办学,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有人猜测,“机构消消乐”首先动刀的可能是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局(社会事业管理局)。那么,教育质量是否会下降?
先不下定论。福州高新区会将基础的公共性事务部分剥离,还是将全部的行政职能整体剥离,还要等具体文件公开。

于城市发展而言,福州高新区从过去“包打天下”的综合性“大管家”,转型为聚焦主业的专业化“经济运营者”,终归是好事。像湘潭经开区实现社会事务职能全面剥离之后,园区机构精简33%,并首次跻身全国50强。
对楼市而言,根本支撑也是人口和产业。
当福州高新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福建硅谷”的发展想象愈发明显!
上为正文,欢迎关注我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