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25日开始,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东区)联合“新芽生长”美育空间共同组织策划的系列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走进老山街道四个社区,以“小切口、深参与、真体验”为特色,将云肩、铺首、宋锦、京剧脸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化为居民可亲手操作、可情感共鸣的社区实践,以此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在东里社区,“云肩的魅力”主题活动通过实物展陈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呈现这一源自汉代、兴于明清的传统服饰元素。现场展出的云肩绣品纹样精美、寓意吉祥,涵盖祥云、瑞鹤、花鸟蝶舞等经典图案。居民在指导下使用彩纸、丝带与亮片制作简化版云肩挂饰。”
在东里北社区,活动聚焦古代建筑门饰“铺首”以“衔环镇门,威目守宅”为主题,通过图文展板、陶塑模型和多媒体演示,梳理铺首从上古图腾到门扉守护符号的演变历程。在非遗体验环节,居民亲手捏制铺首陶塑,将泥土塑造成象征家宅安宁的“守护神兽”。

何家坟社区则尝试传统织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新。活动以“当千年织锦遇见玲珑风铃”为题,引导居民用正宗宋锦面料、珍珠与铜配件缝制风铃。宋锦上缠枝莲、如意纹等传统纹样在光线下泛着温润光泽,风铃轻摇时清音回荡,古老技艺由此转化为可佩戴、可聆听的生活美学载体。
在京源路社区,“戏剧文化·谱善变化”活动围绕京剧展开。居民依据“三庭五眼”比例,结合对称构图与色彩搭配,创作出兼具传统规范与个人创意的脸谱作品。现场既有专注绘图的老人,也有兴致勃勃的孩子,传统文化在笔触间悄然传承。
四场活动均强调“沉浸式参与”,摒弃单向宣讲,注重动手实践与情感连接。主办方根据社区人口结构特点,精准设计内容形式,尤其吸引中老年群体深度参与。活动场地设在社区活动中心,真正实现“家门口的文化课堂”。
老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活动是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未来将持续打造“老品牌焕新颜”“老山之韵育新生”等文化品牌,通过资源整合、场景再造与服务升级,构建有颜值、有温度、有活力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让非遗不仅“活”在博物馆,更“火”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如今,居民们带着亲手制作的云肩挂饰、铺首陶塑、宋锦风铃和京剧脸谱回家,这些作品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文化认同的载体。一针一线、一泥一彩之间,传统与现代对话,历史与当下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新时代的社区文明。
来源: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