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生有几个三十年?所以,我们若想改变命运,单单从时间段来看,就是蛮大的挑战。
但是吧,命运的改变,根本不在于盲目等待转机,恰恰在于能否在关键阶段做对关键的事。
你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把事情做对了,而且这样对的事做得多了,重复再反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
那么,量变引起质变,对于自己的人生而言,才是真正的蜕变、改命。
正如人生如四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当自己真正踩准了适合自己的节奏,那么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能活出丰盛的一生。

第一阶段:扎根期(20-35岁)——把力气用在“蓄势”上
这个阶段最怕的东西吧,就是心急。
急着成功,急着证明自己,还急着跟人纠缠,结果把力气用散了。
年轻的时候,恰恰是一生当中关键的扎根期。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做人做事,跟挖井是一样的,要想看见井水,只能同个地方不断挖下去。
与其东挖一口井西挖一口井,到头来白费功夫,还不如认准一口井深挖,直到出水。
所以,人在扎根期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先跟对人,找个值得学习的师傅,少走十年弯路。
第二件就是做对事,选个有前景的领域深耕,当然最好是你感兴趣的,持续坚持。
最后就是,一定要养好习惯,把自律变成本能,变成习惯。
可以说,扎根期的工作这就像毛竹生长一样,前四年虽然只长了三厘米,是在扎根。
但是根扎深了,后面一天都能长出三十厘米,这就是前期积累的重要性。
所以,年轻时别急着要结果,把根扎深,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阶段:破局期(35-50岁)——把智慧用在“突围”上
人到中年,的确谁都容易陷入瓶颈,甚至掉进困顿当中。
这个时候,比的不是说谁更努力,而是谁更能“破局”。
所谓的破局,第一是让自己学会识势,看懂时代的方向。
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清楚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力,该往哪个地方发力。
知道顺势而为,才不至于走偏了方向。
接下来,有了方向,就要学会借力,学会整合资源。
这个事吧,其实也是比较难的,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停留在这里。
整合资源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去找,找的过程里,是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的。
单单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以及找人一起合作,以及如何管理人,都是很大的挑战。
最终,有了终极方向和目标,那接下来就只能聚焦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候破局,需要你跳出原来的圈子,戒掉长期以来的习惯,然后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所以,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吧,中年破局,也需要靠自身的眼界和魄力。
最终,敢打破常规,才能开创新局。
第三阶段:守成期(50岁以后)——把心境用在“传承”上
人生下半场,最难得的其实是“善终”。就像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都败在了最后一步。
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知进退,该放手时就放手,不留恋,不纠结。
懂传承,把经验传给下一代,就像太阳一般,把温度散开出去。
最后,学会养心性,找到内心的安宁,平静地对待人生。
人活到最后,真正的守成,不是说要守着功劳簿,自欺欺人地虚荣过一生,而是真正能让生命持续成长。
说白了,人生到了最后阶段,守的不是名利,是那份通透和坦然,让自己过得更为心安、自在、从容。
说到底,命运从来不是神秘的安排,而是每个阶段正确选择的总和。
但是吧,若没有前期的扎根,那么中期就无力破局,就好似没有中期的突破,那么自己的后期也无成可守。
所以,希望你我在人生的每个关口,都能做出清醒的选择。
如此,不辜负青春的朝气,不浪费中年的睿智,不错过晚年的从容。
毕竟,命运如同织锦,一针一线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打造出更好、更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