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正式登场:启境
相比市面上大多数新品牌的常规发布方式,启境更像是为大众交出的第一份“深度联创模式”卷。它标志着华为乾崑生态从单一合作,迈向体系化、多品牌共生的“境”系列时代,而启境,正是序列开端。作为华为乾崑的“头号玩家”,它不仅将首次推动乾崑技术全量落地,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车企合作范式正在成型。

启境的诞生并不是“技术套壳”,也不是“车企接受供应链方案”的传统模式,而是从今年1月起就开始的双方合署共创:研发、设计、营销、产品与决策链路彻底打通,核心IPD、IPMS方法论完整引入。这意味着,从产品定义到软件架构、从设计取舍到场景落地,启境是第一款在体系层面深度融合孕育出的品牌,而不是简单的合作成果。

启境能成为乾崑“头号玩家”,核心在于技术的完全开放与融合。今年大会上,华为乾崑首次系统阐述了WEWA架构,即云端World Engine与车端World Action Model的组合。简单说,就是给汽车装上了“云端大脑”,让车不仅能执行,更能理解、推理和预测。启境将是首批搭载这一架构的品牌,而围绕这套架构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底盘、电池安全体系等能力,也都将在启境的首款车型上集中体现——某种意义上,它将是一台“华为乾崑全家桶”的样板车。
更重要的是,这套技术并非实验室产品,而是踩着千万级数据成长出来的成熟体系。截至今年10月底,乾崑智驾搭载量已突破百万辆,累计辅助驾驶里程超过58.1亿公里,主动避免碰撞近三百万次。启境并非“站在起跑线”,而是“站在验证后的终点线再出发”。正因为如此,它的智能体验并不是“首发调试版”,而是基于真实大规模使用场景持续进化后的稳定版本。

启境并非只有技术层面的开放,更在于方法论和组织能力的深度输入。第一次完整的IPD/IPMS流程沉淀到合作品牌内部,这意味着启境的产品从用户研究、需求洞察、产品定义、节奏管理,到营销、服务乃至体验闭环,所有环节都在一个联合团队体系中运行。这样的模式在汽车行业几乎没有先例。以往科技公司与车企合作,多是“我给技术,你来落地”,彼此像两条平行线;而在启境这里,双方是在同一个空间、同一套流程、同一套目标下工作,协同几乎没有延迟。

也正因如此,启境团队在会上提到,他们现在讨论问题时的强度已经达到“像吵架一样”。但这种“吵”不是矛盾,而是一种极端追求的一致表达:在每一个取舍点上,双方都是站在“用户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去争论。所谓以用户为中心,在启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在流程、文化、执行节奏里都能看到的行动方式。产品的设计哲学“美得有分寸”,便是这种理念的产物:它不追求为了视觉冲击而牺牲空间与便利,也不做为了性能炫技而弱化真实需求的“反人类设计”。它要“动感、锋利”,但更要让用户在每一寸空间和每一个功能上“进退自如”。

这种深度共创模式也让启境的推进速度远超行业平均节奏。从项目启动到完成高温测试、底盘调校、设计定型,启境的产品在极短周期内完成了大量关键节点。虽然官方尚未公布完整设计细节,但启境CEO刘嘉铭透露,品牌将在2026年推出两款产品,一款轿车、一款SUV,两者都将承载乾崑全栈能力,并在明年年中陆续发布。从整个节奏来看,启境显然不是“造势型品牌”,而是“产品准备度很高的品牌”。

启境出现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又一个新品牌”,而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方法论革新。启境要验证的,是一种可复制的体系化合作模型,让车企真正具备长期成长能力,而不是依赖技术输血。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化深水区之后,仅依靠硬件堆料或某项功能领先已难以构成壁垒,行业迫切需要新的组织能力、产品方法论与智能化体系。启境提供的,正是这套范本。

值得关注的是,启境不局限于把自己定位为一款汽车产品,还提出了“移动智能体”的概念。它将突破当前行业“智能=功能叠加”的普遍认知,转向“主动智能”的方向:让车不仅能执行指令,还能理解用户、预测需求,并主动触发服务。例如在通勤场景下,车辆根据常用路线和当天路况提前规划最佳路径;在上学接送场景,车可与家庭设备联动,确认孩子已安全到校;甚至在车辆故障或突发情况时,主动发起预警并联动救援系统。这种能力的底层支撑,正是乾崑提出的云车协同架构,以及大模型赋能下的动态学习机制。
写在最后:
从华为乾崑生态大会可以看出,启境对于华为乾崑而言,是一个战略节点;而对于行业而言,它可能是下一阶段智能汽车合作模式的起点。如果启境取得成功,它将成为继问界之后,又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智能汽车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