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文和友总经理孙平在公开活动中透露,文和友已形成多元化业务布局,核心项目为总面积超 3 万平方米的 “长沙文和友” 商业综合体,并同步推进 “文和里” 美食城及电商业务,目前旗下子品牌约六七个。在创新方向上,文和友正探索 “餐饮 + 世界文化 + 文旅” 的融合新模式,旨在突破传统餐饮边界。
这个信号很明确:餐饮巨头们不再满足于卖饭,而是在重新定义 “什么是餐饮”。传统餐饮 “点单 — 用餐 — 结账” 的线性模式,正在被新一代餐饮品牌彻底打破。

01 传统餐饮模式遇到天花板
文和友的多元化布局,恰恰代表了行业的一次集体突围。当 3 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日均接待客流超 2 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超 60%,你很难说它只是一家餐厅 —— 它更像是一座“可以吃饭的主题乐园”。
趋势已经形成。2024 年,中国 “餐饮 +” 市场规模突破 8000 亿元,头部品牌的非堂食收入占比普遍超过 30%,而统餐饮的净利润率长期徘徊在 5%-8%,依赖翻台率提升的增长空间已经见顶。更残酷的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菜品可以抄、装修可以仿,除了价格战,似乎别无他法。
未来的餐饮,正在呈现三大特征:场景化(场景本身成为产品,提供社交体验和情绪价值)、IP 化(品牌成为文化符号,拥有定价权)、多元化(从堂食延伸到零售、加盟、IP 授权,成为连接消费者生活的综合平台)。02 四种差异化突破路径
餐饮 + 文旅,把餐厅变成城市地标
文和友是这条路径最激进的探索者。投资超 1 亿元,打造完整的 80 年代长沙街景,用近万件老物件、本地小吃商户和沉浸式文化场景,将餐厅打造成 “可以吃饭的城市博物馆”—— 老式理发店、录像厅、游戏厅、霓虹灯招牌…… 顾客平均停留时间 3-4 小时,开业首月带动周边商圈客流增长 300%。

普通火锅店客单价 60 元,翻台率是核心指标。而文和友客单价 120 元起,但客人停留 3 小时也心甘情愿 —— 因为他们买的不是一顿饭,而是一次 “穿越之旅”。
文和友也成为了一种 “城市地标文化符号”。来长沙旅游不去文和友,就像去西安不吃肉夹馍。这种品牌势能,是传统餐厅难以企及的。
餐饮 + 零售,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堂食受限于物理空间,一天能服务多少客人是有上限的。但零售不一样。
文和友成立电商项目,把臭豆腐、小龙虾等明星产品零售化,通过天猫、京东、抖音直播等渠道销往全国。这意味着,长沙的消费者到店吃一次,全国的消费者可以在线上复购十次。
海底捞的颐海国际更是这条路径的集大成者 —— 火锅底料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远超许多火锅品牌的堂食收入。

商业逻辑很清晰:堂食负责获客和品牌背书,零售负责规模化变现和全国化扩张,同一个品牌 IP,两次收费。
喜茶的瓶装茶、奈雪的袋装零食,都是这个逻辑。未来的餐饮品牌,“非堂食收入占比” 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指标。
餐饮 + 娱乐,从 “吃” 到 “玩” 的场景延伸
在文旅餐饮赛道,文和友用重资产打造 “城市文化博物馆”;在自助烤肉赛道,流浪泡泡则选择了一条更轻盈的 “娱乐化场景融合” 路径。
作为成立两年在全国开出 400 多家门店的自助烤肉品牌,流浪泡泡主打 “肥牛只做原切” 和极致性价比,客单价 65-79 元,70% 以上订单来自线上。
品牌通过跨界场景合作快速积累用户:11 月在武汉欢乐谷举办次元嘉年华,吸引 300 多组 Coser 参与,现场会员转化率 80%;同月与春浪音乐节合作市集摊位,单场互动数千人次;2024 年武汉马拉松期间设立补给站,2025 年广州开业时邀请奥运冠军鲍春来探店,登上同城热搜前三。

类似的还有热辣壹号(火锅 + 蹦迪)、胡桃里(餐饮 + 驻唱),它们的共同点是:用娱乐场景创造溢价空间。
餐饮 + 社交,从服务顾客到经营社群
传统餐厅的关系是 “一次性交易”:客人来了,吃完走人,下次来不来看缘分。但新餐饮正在改变这种关系。
奈雪的茶通过会员体系运营,将 “买奶茶” 升级为 “加入社群”;M Stand 的咖啡馆里有买手店和艺术展,用复合业态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流浪泡泡则通过 “一城一 IP” 本地化运营和主题活动,在武汉、南京、广州三城沉淀超万名用户。11 月策划的 “二次元 + 万圣节” 主题次元嘉年华,预约到场率 92%,现场会员转化率 80%。

这背后的逻辑是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的提升。一个普通烤肉店的顾客,可能一年来 3 次。但如果这个顾客加入了品牌社群,参加活动、线上下单、带朋友来打卡,年消费可能翻数倍。
社群化运营的本质,是把 “顾客” 变成 “粉丝”,把 “交易关系” 变成 “情感连接”。
03 不是所有餐饮都要 “不务正业”
但我们也必须保持冷静。文和友的超级综合体模式投入巨大,深圳文和友的遇冷证明了这条路并不好走;类似流浪泡泡的场景创新需要持续的营销投入和精准的用户运营;餐饮零售化则对供应链能力要求极高。
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跨界,产品本身永远是根本。场景再好,菜难吃也留不住客人;IP 再强,性价比差也会被抛弃。所谓 “餐饮 +”,本质是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通过场景、体验、服务创造更多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餐饮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那些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的品牌,正在创造新的可能性。
下一个突破者,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