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理嫌我放贷慢,用大数据审批放贷10亿,一年后行长脸都绿了
......
「王磊,你这个月的放贷量又是最后一名!」
新来的部门经理赵志华把贷款数据报表重重摔在会议桌上,整个信贷部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同事的目光都集中在王磊身上,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赵经理,我只是觉得这几个客户的资质需要再仔细核查一下...」王磊的声音因为委屈而有些颤抖。
他握紧了手中的客户资料,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调查笔记。
「核查?还要核查多久?」赵志华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中满含讽刺,「人家别的银行早就用大数据模型秒批了,你还在那里一笔一笔地手工审核?王磊,时代变了!」
坐在旁边的新同事李晨忍不住插话:「就是啊,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原始方法。」
王磊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内心五味杂陈。
九年来,他凭借严格的风控标准和细致的客户调研,创造了全行最低的坏账率记录——0.03%。
九年来,他审批的每一笔贷款都经过层层把关,从未出现过重大风险。
但现在,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专业能力,竟然被说成了「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更让他愤怒的是,他明明看出了那些「大数据秒批」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却没有人愿意听他的提醒。
「王磊,我告诉你,」赵志华站起身来,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要么适应新时代的工作方式,要么就准备被时代淘汰。我们银行要的是业绩,不是你那套老古董式的谨慎!」
可王磊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后,那个所谓的「大数据审批系统」放出去的10亿贷款,竟然全部变成了呆坏账!
01
王磊永远忘不了赵志华第一次出现在信贷部的那个周一上午。
那是三月的一个春日,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百叶窗洒在他的桌案上。
王磊正在仔细审阅一份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手边摆着厚厚的客户调研资料。
九年来,每天的这个时候,他都会这样专注地工作——仔细核查每一个数据,实地走访每一家企业,确保每一笔放出去的钱都能安全回收。
就在这时,人事部的张主任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
「大家暂停一下工作,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新来的部门经理。」
王磊抬起头,看到了一个大约三十出头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我是赵志华,刚从总行风控部调过来,」新经理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工作。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信贷部的业绩一定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掌声响起,王磊也礼貌地鼓了鼓掌。
但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赵志华的眼神在扫视整个办公室时,在他的桌案上停留了几秒钟。
那里摆放着他正在审核的资料,还有几本厚重的风险评估手册。
介绍结束后,赵志华开始逐一和每个同事聊天。
轮到王磊时,赵志华在他的桌边坐了下来。
「王磊是吧?听说你在这里工作很多年了。」
「九年了,」王磊回答道,「一直负责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赵志华拿起桌上的一份资料翻看了几页,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这么详细的调研报告,一份要花多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从申请到放款,我需要一周到十天的时间,」王磊如实回答,「包括实地走访、财务分析、担保调查等等。」
「一周到十天?」赵志华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现在很多银行都能做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我们的客户等得了这么久吗?」
王磊感到一丝不安:「我觉得贷款审核不能只看速度,风险控制更重要。这九年来,我经手的贷款坏账率只有0.03%,在全行是最低的。」
「0.03%确实不错,」赵志华点了点头,但语气中没有什么赞赏的意思,「不过我们也要考虑机会成本。在你谨慎审核的时候,有多少优质客户被其他银行抢走了?」
这个问题让王磊一时无法回答。
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在他看来,银行的职责就是确保资金安全,至于那些「被抢走的客户」,如果他们真的优质,为什么不能等几天呢?
「王磊,我不是否定你的工作,」赵志华站起身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但是时代在变化,我们的工作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当天下午,赵志华召开了他上任后的第一次部门会议。
「我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赵志华打开了笔记本电脑,「上个月我们部门的放贷总量在全行排名第七,而同期的客户流失率却是第二高。这说明什么问题?」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说明我们的效率有问题!」赵志华的声音提高了几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客户需要的是快速、便捷的服务,而不是冗长的审核流程。」
王磊想举手发言,但又犹豫了。
「我了解到,现在很多先进的银行都在使用大数据风控模型,」赵志华继续说道,「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传统审核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准确率更高。」
这时,坐在前排的小李举手了:「赵经理,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种技术?」
「很快,」赵志华笑了笑,「我已经和总行的科技部门联系过了,预计下个月就能上线新的智能审批系统。到时候,我们的放贷效率将提升十倍以上!」
会议室里响起了兴奋的议论声。
王磊坐在那里,心情复杂。
他不反对技术进步,但他总觉得,放贷这种涉及巨额资金的业务,不应该完全依赖机器的判断。
那些冰冷的数据模型,能够替代实地走访的真实感受吗?
能够识别出那些善于包装财务报表的老赖吗?
会议结束后,王磊想找赵志华私下聊聊,但赵志华显然很忙,匆匆离开了会议室。
王磊只好回到自己的工位,继续审核那份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
就在他埋头工作的时候,旁边的小李凑了过来。
「老王,你觉得新经理怎么样?」
王磊抬起头,看到小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挺好的,年轻有想法。」王磊客气地回答。
「是啊,而且思路很先进,」小李压低了声音,「说实话,我早就觉得我们的工作方式太传统了。你看隔壁招商银行,人家一天能批几十笔贷款,我们呢?一天能批几笔?」
王磊想说,批得快不一定是好事,关键是要保证质量。
但他看到小李兴致勃勃的样子,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那天晚上,王磊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的客户资料,内心充满了不安。
他预感到,一场巨大的变化即将来临。
而这种变化,可能会颠覆他九年来坚持的一切。
02
一个月后,传说中的「智能审批系统」正式上线。
那是一个周一的上午,信贷部所有人都聚集在会议室里,等待赵志华演示这套「革命性」的新系统。
「各位,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赵志华站在投影仪前,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告别传统的人工审核模式,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屏幕上显示着一个界面简洁的系统。
赵志华开始演示:「客户只需要在手机上填写基本信息,上传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系统就能自动调取他的征信记录、银行流水、税务数据等等。然后,通过我们的风控模型进行综合评估,最快三分钟就能给出审批结果。」
「三分钟?」有同事惊呼道。
「没错,三分钟!」赵志华得意地说,「而且这套系统还能自动定价,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确定利率。整个流程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干预。」
王磊坐在后排,心情越来越沉重。
他举手问道:「赵经理,这套系统的风控标准是什么?出现坏账怎么办?」
赵志华看了他一眼,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烦:「王磊,这套系统的风控模型是总行最顶尖的专家团队开发的,数据来源覆盖了上百个维度,比人工审核要准确得多。至于坏账率,根据测算,不会超过2%。」
「2%?」王磊有些吃惊,「这比我们现在的坏账率高了几十倍。」
「王磊,你要学会算大账,」赵志华的语气开始变得严厉,「虽然坏账率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我们的放贷量会成倍增长。综合收益远远超过风险损失。」
会议室里响起了赞同的声音。
王磊想继续提问,但赵志华已经开始介绍系统的其他功能了。
演示结束后,赵志华宣布:「从明天开始,所有新的贷款申请都要通过智能系统审批。为了确保系统运行顺利,我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操作小组,由小李担任组长。」
小李兴奋地站了起来,接受大家的祝贺。
王磊注意到,自己被完全排除在了这个新的工作模式之外。
会议结束后,王磊找到了赵志华。
「赵经理,我想了解一下,新系统上线后,我的工作安排是什么?」
赵志华正在收拾资料,头也没抬:「你继续负责存量客户的管理吧,还有一些系统暂时处理不了的复杂案例。」
「也就是说,我不参与新业务了?」
赵志华这才抬起头,看着王磊:「王磊,说实话,你的工作方式确实不适应新系统。与其让你勉强适应,不如发挥你在传统业务方面的优势。」
王磊感到胸口像被人重重击了一拳。
九年的信贷经验,九年的专业积累,就这样被一句「不适应新系统」给否定了。
那天下午,新系统正式开始运行。
王磊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看着同事们兴奋地操作着新系统,心中五味杂陈。
小李走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王,有个客户的情况比较复杂,系统处理不了,你能帮忙看看吗?」
王磊接过资料,发现是一家建材贸易公司的贷款申请。
从表面上看,这家公司的财务数据很漂亮,营业收入稳步增长,资产负债率也在合理范围内。
但王磊凭借多年的经验,敏锐地发现了几个疑点。
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分析了这家公司的经营模式和财务结构,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家典型的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增收入来美化财务报表,实际经营状况很可能存在严重问题。
王磊把分析报告交给小李,建议拒绝这笔贷款。
但小李看了看报告,有些为难地说:「老王,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赵经理说了,除非有确凿的违法证据,否则不能随意拒绝客户的申请。而且,这家公司的系统评分还挺高的。」
「系统评分高?」王磊有些意外。
小李打开电脑,调出了这家公司的评估结果:「你看,综合评分82分,属于优质客户,系统建议放贷200万,年利率6.5%。」
王磊仔细看了看系统的评估逻辑,发现它主要依据的是财务报表数据和征信记录,对于关联交易、虚增收入这些深层次的风险,系统根本识别不出来。
「小李,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王磊认真地说道。
「可是老王,赵经理说了,我们要相信系统的判断。而且这家公司也不是你说的那种明显有问题的企业,只是可能存在风险而已。」
王磊想再说什么,但小李已经开始处理其他业务了。
第二天,王磊听说那家建材贸易公司的贷款申请通过了,200万资金已经放出去了。
他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接下来的几天里,类似的情况不断发生。
那些在王磊看来明显存在风险的客户,在新系统的评估下大多成了「优质客户」。
而那些真正踏实经营但财务数据不够「漂亮」的小微企业,反而被系统拒之门外。
更让王磊担心的是,新系统的放贷速度确实很快。
短短一周时间,信贷部的放贷量就达到了以往一个月的水平。
赵志华在周会上兴奋地宣布:「同志们,我们创造了奇迹!本周放贷总额突破2亿元,是历史同期的五倍!总行已经注意到我们的成绩,准备在全行推广我们的经验!」
掌声雷动,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只有王磊坐在角落里,心情沉重。
他想起了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在金融这个行业,任何过快的增长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但现在,没有人愿意听他的担忧。
所有人都沉浸在业绩增长的喜悦中,根本看不到暴风雨正在悄悄聚集。
03
王磊的担忧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新系统上线一个月后,第一笔坏账出现了。
正是那家他曾经提醒过风险的建材贸易公司。
王磊从小李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情复杂得无法言喻。
一方面,他为自己的专业判断得到验证而感到某种满足;另一方面,他也为公司即将面临的损失而担忧。
「怎么回事?」王磊问小李。
「我也不太清楚,」小李的脸色有些难看,「昨天客户经理去企业实地调查,发现厂房已经人去楼空了。据说老板跑路了,欠了一屁股债。」
「那200万...」
「估计是要不回来了。」
王磊叹了口气。
他想起一个月前自己提交的风险分析报告,想起小李当时的反应,想起赵志华关于「相信系统判断」的指示。
「小李,你把这个情况报告给赵经理了吗?」
「报告了,」小李的声音很小,「赵经理说,一两笔坏账是正常的,不影响大局。」
不影响大局?王磊苦笑了一声。
如果只是一两笔坏账,确实不影响大局。
但问题是,这可能只是开始。
果然,接下来的几周里,坏账案例开始频繁出现。
有的是企业突然倒闭,有的是老板卷款跑路,还有的是发现财务造假。
每一次,王磊都会回忆起当初审核这些客户时的疑虑,都会想起自己曾经提出过的警告。
但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
更让王磊感到愤怒的是,赵志华对待这些坏账的态度。
在每周的例会上,赵志华总是轻描淡写地提到:「本周新增坏账两笔,金额300万,在可控范围内。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要保持放贷量的增长。」
「在可控范围内」——这句话成了赵志华的口头禅。
仿佛只要不承认风险的严重性,风险就真的不存在了。
王磊想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每次他开口,都会被赵志华打断:「王磊,我知道你关心风险控制,但你不能因为几个个案就否定整个系统。我们要看大势,看大局。」
大势?大局?王磊想问,如果大势是错误的,大局是失控的,那还要坚持下去吗?
但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在业绩数字的光环下,没有人愿意听风险的警告。
更让王磊痛苦的是,他发现自己正在被边缘化。
以前,重要的客户他都会参与审核;现在,所有的业务都由新系统处理,他只能处理一些系统「处理不了」的边缘案例。
以前,同事们遇到复杂问题会来请教他;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操作新系统,很少有人主动找他讨论业务。
以前,他是部门的业务骨干;现在,他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老古董。
这种身份的转变让王磊深深感到失落。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同事们态度的变化。
在茶水间,王磊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老王真是跟不上时代了,还在那里手工审核。」
「是啊,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用那种原始方法。」
「听说他一直反对新系统,真是思想僵化。」
「人啊,就是要与时俱进,不然就会被淘汰。」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在王磊心上。
九年来,他兢兢业业,从未出过重大差错,创造了全行最低的坏账率记录。
现在,这些成绩不仅得不到认可,反而成了「跟不上时代」的证据。
有一天,王磊在复印文件时,无意中听到了小李和另一个同事的对话。
「你说老王是不是有点嫉妒啊?」
「嫉妒什么?」
「嫉妒我们用新系统做业绩啊。他原来是部门的业务骨干,现在被边缘化了,心里肯定不舒服。」
「也有可能。毕竟他那个年纪了,学新东西比较困难。」
「是啊,其实他人还是不错的,就是观念有点老。」
王磊站在复印机前,手在颤抖。
他想冲过去为自己辩护,想告诉他们,自己不是嫉妒,而是担心;不是观念老,而是坚持原则。
但他最终还是忍住了。
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氛围下,任何解释都会被视为「狡辩」。
那天晚上,王磊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夜景,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无奈。
九年的职业生涯,他第一次感到如此迷茫。
是自己真的错了吗?
是自己真的跟不上时代了吗?
还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快到连基本的审慎都被视为累赘?
就在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一切。
04
改变一切的那个发现,来自于一次偶然的加班。
那是十月的一个周五晚上,王磊因为要整理存量客户的资料而留在了办公室。
大楼里很安静,只有清洁工人偶尔走过走廊的脚步声。
王磊正在电脑上查询一个客户的还款记录,无意中点开了新系统的后台数据。
作为老员工,他有查看所有客户信息的权限,虽然平时很少用到。
当他看到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新系统上线至今,总放贷金额已经突破了10亿元!
这个数字让王磊震惊。
短短六个月时间,放贷10亿,这是过去三年的总和。
但更让他震惊的是坏账统计。
系统显示,当前逾期客户261个,逾期金额1.2亿元。
其中,严重逾期(超过90天)的客户有156个,金额达到8000万元。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王磊的手在颤抖。
他快速计算了一下: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这批贷款的坏账率很可能会达到30%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10亿贷款中,至少有3亿会变成坏账!
这种规模的损失,足以让整个分行陷入严重危机!
王磊立刻打开了逾期客户的详细名单,开始逐一查看。
很快,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模式:
这些逾期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曾经在内心质疑过的企业。
那家建材贸易公司在名单上。
一家注册时间只有半年的科技公司在名单上。
一家财务报表明显存在疑点的餐饮企业在名单上。
还有很多他看一眼就知道有问题,但新系统却评为「优质客户」的企业,全都在这个名单上。
王磊越看越心惊。
他意识到,这不是几笔偶然的坏账,而是一场系统性的风险爆发!
而且,根据银行业的规律,逾期往往具有滞后性。
很多表面上正常的贷款,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只是还没有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真正的风险规模可能远远超过目前看到的数字!
王磊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刻开始整理分析报告。
他要把这些发现汇报给赵志华,汇报给分行领导,甚至必要时汇报给总行。
整整一个通宵,王磊都在整理数据和撰写报告。
他详细分析了每一个逾期案例,总结了新系统在风控方面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可能出现的损失规模。
当东方泛白的时候,一份长达30页的风险报告终于完成了。
周一上午,王磊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响了赵志华办公室的门。
「这么早就来了?」赵志华看起来心情不错,正在浏览上周的业绩报表。
「赵经理,我发现了一个重要情况,需要向您汇报。」王磊把报告放在了赵志华的桌上。
赵志华接过报告,看了一眼标题:《关于智能审批系统风险状况的紧急报告》。
他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你这是什么意思?」赵志华抬起头,眼神中带着警觉。
「赵经理,我昨天晚上查看了系统的后台数据,发现坏账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王磊努力保持声音的平静,「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我们可能面临巨额损失。」
赵志华快速翻看了几页报告,脸色越来越难看。
「王磊,你做这份报告是什么意图?」赵志华的声音变得冰冷,「是想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吗?」
王磊没有想到赵志华会有这样的反应:「赵经理,我只是想提醒风险...」
「提醒风险?」赵志华猛地站了起来,「王磊,我看你是心理不平衡!因为新系统没有用你,所以你就想方设法地挑毛病,对不对?」
「不是的,赵经理,我真的是为了公司好...」王磊想解释。
「为了公司好?」赵志华打断了他的话,「如果真的为公司好,你就应该支持创新,而不是在这里搞破坏!」
赵志华把报告重重摔在桌上:「王磊,我告诉你,这种危言耸听的报告我不会采纳。新系统运行良好,业绩增长明显,这是有目共睹的。你不要因为个人情绪而影响大局!」
王磊感到一阵绝望。
他没有想到,自己苦心整理的风险报告,会被赵志华视为「个人情绪」和「搞破坏」。
「赵经理,那些逾期数据是真实的...」王磊最后试图争取。
「够了!」赵志华彻底失去了耐心,「王磊,我劝你最好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工作上,不要多管闲事。还有,这份报告不许外传,我不希望看到有人恶意传播负面信息!」
从赵志华办公室出来,王磊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
他手中还拿着那份被拒绝的风险报告,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自己明明发现了巨大的风险,明明是为了保护公司的利益,为什么会被当作「搞破坏」?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说真话竟然成了一种错误?
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连部门经理都不愿意正视风险,那么这场危机还会继续发酵下去。
而且,根据他的分析,最坏的情况可能还没有到来......
就在王磊陷入深深的绝望时,一个意外的电话改变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