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里多了种出行选择 —— 网约公交。不用在固定站台等,手机上点一点,选好家门口和目的地附近的上下车点,没多久就有小车来接,有点像网约车,但价格跟普通公交没差。

它的核心很简单:用小型新能源车,路线不固定,靠拼单凑同方向的人,灵活调整路线。单人 3 块钱就能到目的地,比网约车起步价还便宜一半多。龙岩的网约公交覆盖 21 平方公里,设了 339 个站点,首批 18 辆车每天从早 7 点跑到晚 10 点半,三个月下来日均服务超千人次;宝鸡高新区的 10 辆车,日均预约能到 1200 次以上,拼车单占了一半。长沙、东莞、无锡这些城市也早就试点了,截至现在,全国已有十余个城市铺开不同形态的网约公交,最高单日接单量能到 7600 人次。

对公交系统来说,这算是场挺成功的自救。以前传统公交固定线路,很多时候空跑,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客流量逐年下滑,不少公交集团都陷入亏损。换成网约公交后,宝鸡的单车日均运行里程从 200 公里降到 150 公里,无效里程少了 25%,一天光成本就能省下上万元。
更重要的是,它补上了传统公交的短板 —— 那些小区到地铁站的 “最后一公里”,还有新区、郊区这些公交站点稀疏的地方,现在 3 块钱就能打通出行通道。
但对网约车来说,这种低价新模式确实带来了一些压力。冲击主要集中在中短途订单上,比如 3-5 公里的通勤、小区到商圈的短途出行,这些以前都是网约车的刚需单。现在同样路程,网约公交几块钱就能搞定,价格敏感的乘客自然会转投过去。有试点区域的数据显示,网约车订单量因此下降了 35%,尤其是那些低价拼单、特惠单,本来利润就薄,现在客源被分流,竞争更激烈了。
不过这种冲击也没到 “掀桌子” 的程度。网约公交得拼单才能走,高峰期可能要等,还可能为了接人绕行,赶时间的话根本不适用。

而且它的服务范围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域,偏远地带还是网约车的天下。像家庭出行、夜间赶路、商务出行这些需要私密空间或即时响应的场景,网约公交根本替代不了 —— 没人会为了省几块钱,耽误急事或放弃舒适的乘车体验。
网约公交不是来跟网约车抢全盘生意的,它更像给出行市场做了一次细分。它接住了那些追求低价、不赶时间的短途需求,帮公交系统降本增效,也让城市出行多了个实在的选项。
而网约车的核心优势,依然在个性化、即时性的服务上,只是那些低利润的短途单被分流后,行业可能得往更优质、更差异化的方向调整。
对司机和行业来说,网约公交的兴起不是坏事,反而让市场边界更清晰了。看清自己的优势场景,找对定位,才能在多元的出行生态里站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