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选美比赛有多离谱呢?
看看广东就知道了。
一、这几天,
国际模特大赛广东赛区选美结果,
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先看看“冠军”15号选手的神颜。

咱就是说,
这洗澡时才扎的冲天发髻,
这坚定得要入党的表情,
这丰腴的身材和饱满的肚腩,
加上跌跌撞撞的步伐,
不说是“国际模特大赛”,
我还以为
是乡镇举办的嬢嬢选美大赛。
与那些美艳清纯的选美冠军不同,
广东这位实在让人过目不忘。
虽然说“美”没有标准,
但美不美大家还是看得出来的。
大赛视频爆出后,
评论区各路网友各显神通。
有人说,
符合广东审美,越老越好
底下神回复:又不是煲汤。

有人说,
广东营商环境好,收钱是真办事。

还有人嘴更毒,
说是孝顺的金主圆老妈的选美梦。

广东网友感觉丢不起这个人,
绞尽脑汁终于将证书P成“泰国冠军”。

或者直接投送到隔壁广西:
广东广西一家亲,
冠军送给兄弟行不行?

这真不怪网友嘴毒,
毕竟看到她身后那么多漂亮的女选手,
她拿这个奖实在难以服众。
事情发酵了几天之后,
主办方的回应终于来了:

15号选手是太太组冠军,
工作人员失误颁错了奖杯,
闹了一场乌龙。
主办方否认15号带资进组,
向广东网友诚挚道歉。
二、但这就是事情的真相吗?
许多网友心里打下一个疑问号,
因为这个大赛的主办方,
实在是抽象到了离谱的程度。
第一,面对舆情,
他们首先采取的是鸵鸟心态。
网上都笑了几天了,
关于15号女士到底是金主本人,
还是金主的女友,
或是金主的妈妈都吵翻了天,
而主办方主打一个不听不看不回应。
组委会主席好巧不巧“生病了”,
副主席也忙着别的事。

评委名单上的评委却说,
没参与评选,
评分表都没看到。

那15号女士的冠军,
到底是谁选出来的呢?
总不能是网络投票众望所归吧?
第二,赛事流程一顿乱搞。
最开始面对质疑时,
主办方只是回应:
赛事拉了多个赞助,
具体由负责人邓某解释。
大家只是想知道15号为啥会拿冠军,
你扯赞助干啥呢?
这是在暗示什么吗?
而15号女士“夺冠”拿的荣誉证书,
确实是写着“广东冠军”。

并且她佩戴桂冠和绶带,
就算工作人员把证书拿错了,
桂冠和绶带也会搞错吗?
而且冠军证书上连个名字也没有,
更让人怀疑赛事的正规性。
主办方称15号选手是“太太组冠军”,
为啥和她同台的,
都是一些年轻的女选手呢?
她们也是太太吗?
如果是的话,
那15号选手的冠军,
依然不能让人信服啊。
第三,赞助商们纷纷撇清关系。
这场比赛一共有4家联合主办单位,
但是在引发舆论之后,
4家单位纷纷撇清关系:
“我们是赞助而已,
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其中联合主办单位的负责人更表示,
他在一次饭局得知
这场比赛需要赞助,
他就赞助了五六千元,
钱是通过朋友转给一位叫邓梨的女士。

五六千块就能赞助一场大赛?
这到底是“国际”模特赛,
还是乡村大舞台啊?
更迷惑的是,
赞助商们集体切割的场面,
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
仿佛生怕沾上什么脏东西。
据一位现场观众张女士说,
想要进场观赛还要花钱,
她就交了1000多元才拿到入场券。

这价格堪比一线歌星的内场票,
每人1000多,
主办方岂不是赚得腰包鼓鼓?
但它真的值这个价吗?
一场声称是“国际”级的大赛,
却整出了一个大闹剧,
实在是让人无力吐槽。
三、近年来,选美比赛层出不穷,
但是跟以往的欣赏不同,
大众越来越将它们当成乐子了。
原因很简单,
很多赛事都违背了“选美”的初衷。
赛制越来越野鸡化,
流程越来越商业化。
当一场比赛,
被太多利益所左右,
偏离轨道就成了必然。
就像此前,
闹得沸沸扬扬的辽宁选美总冠军。
这场名为
“全球中华小姐”的选美大赛,
冠军是
“方脸阔肩,体态敦实”的选手张倩。
很多网友表示无法接受,
戏称“粘上胡子是张飞”,
并且将亚军和季军与之对比。

头衔亦存争议,钢琴十级弹奏失误、支教仅“一日公益课堂”、非遗研究实为文旅局剪纸活动,履历漏洞百出恐不符参赛条件。
此类争议非个案,广东、辽宁及陕西、四川等地选美冠军均陷相似质疑成网络热梗。

规则形同虚设,评审受利益驱动,使选美沦为荒诞闹剧。
四、选美,
其实已经成了一本生意经。
各种选美比赛的背后,
利益网其实错综复杂。
很多选美活动,
深陷“潜规则”“买奖”的丑闻,
将“公正”两个字按在地上摩擦。
之前的江苏选美大赛,
在比赛结果公布之后,
一位被淘汰的选手当场脱下高跟鞋,
砸向台下的评委,
口中大喊着:
“昨夜说好的冠军,今天你给我整个倒数,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券商美女分析师空降世界小姐总决赛,冠军因故取消后未递补亚军季军,反由造假选手顶替,引发公平质疑。
选美赛已异化为利益工具:层层承包的“选美承包制”与未经认证的“野鸡选美”以国际名头敛财,报名费、培训费及奖项均明码标价,金钱与资源取代专业评审,公平荡然无存,只剩铜臭味利益输送。
主办方所谓“综合素质”说辞实为偷换概念,规则虚设下,赛事沦为荒诞笑话。
六、其实仔细一想,
变质的又何止选美比赛?
很多东西,
其实已经沦为了利益的附庸。
网上侃侃而谈的“国学大师”,
很可能是无任何国学知识背景,
花200元定制“国学讲师证书”的骗子。

只要花数千元,就能获得“优秀人民艺术家”、“国宝级大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等荣誉证书。
此前某位荣誉等身的书法大师,头顶着“中国书画名家联合会”、“国际美术家协会”的称号,也早被国家打假为非法设立的山寨社团。
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用一些唬人的头衔给自己贴金,抬高自己的身价,蒙蔽不知情的大众。于是我们看到,注了水的专家满天飞,各种选美冠军霸屏网络。
李逵李鬼,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可是,荣誉可以买卖,证书可以出售,小丑坐在殿堂,当一切都能用钱买到,还有谁愿意去遵守公平,谁又愿意沉下心去钻研学问?
所以啊,
很多事情一沾到利益,就从根上烂透了。
当冠军可以轻松用真金白银兑换,当潜心修炼的成果,被一纸假证轻松打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头衔的公信力,更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公平规则和人们对“真、善、美”的基本信仰。
长此以往,殿堂里将坐满付费的小丑,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学术与艺术的枯竭,更是一个时代价值尺度的集体迷失。
这场闹剧的最终代价,将由我们所有人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