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军工大获成功?F35产量暴增190架!国际订单大爆400架

洛克希德·马丁的生产线正以近乎每天一架的速度轰鸣,然而在这辉煌背后,一个来自东方的竞争者正悄然改变空中格局。十月下旬,美

洛克希德·马丁的生产线正以近乎每天一架的速度轰鸣,然而在这辉煌背后,一个来自东方的竞争者正悄然改变空中格局。

十月下旬,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发布了一则震撼消息:2025年F-35战斗机预计交付量将达到175至190架,相当于每个工作日就有一架新机下线。这一速度在两年前几乎无法想象。

与此同时,F-35的国际订单量同样惊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洛马手中的积压订单已达265架,第四季度刚开始又新增151架,总订单量突破400架大关。欧洲国家成为这波订单的主力军,比利时、丹麦、德国等纷纷加单。

生产线的奇迹:从停滞到“日交一架”的逆转

F-35的生产线经历了从低谷到高峰的惊人逆转。回望今年七月之前,由于软件问题,F-35的交付曾暂停了整整一年,订单积压成山。生产线几乎停滞,国际客户翘首以盼。

F-35

转机来自第三季度。洛马单季度交付了46架F-35,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生产线实现了“每天交付一架”的壮举,这背后是洛马与多个核心供应商的深度协作。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RTX、BAE系统、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军工巨头优化生产线,并与美国军方联合项目办公室设立“快速响应机制”。这种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零部件断供和软件调试问题。

产能恢复直接带动了业绩增长。洛马航空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F-35的生产量和后续维护量成为主要驱动力。公司CEO吉姆·泰克莱特表示,他们不仅清理了积压订单,还为未来高产能铺就了基础。

欧洲国家对F-35的迫切需求并非偶然。俄乌冲突持续发酵,让欧洲各国加速推进防务现代化。F-35作为全球唯一能大规模列装的第五代隐形战机,自然成为首选。

德国此前已订购35架F-35,现在又继续加单,旨在替换老旧的“狂风”战机,增强对俄罗斯的空中威慑力。比利时决定增加11架,丹麦计划新增16架。这些订单推动F-35的全球生产预期向3500架的目标迈进。

洛马CFO埃文·斯科特对F-35的稳定需求充满信心,认为其源于“无可比拟的性能”。然而,深入分析可见,欧洲国家的“防务焦虑”才是这波订单潮的真正推手。

除了战机本身销售,售后市场才是洛马真正的“金矿”。一份价值150亿美元的四年期维护合同,将提供备件供应、维修和保养等服务,为洛马带来长期稳定收入。随着全球F-35机队规模扩大,这部分收益将持续增长。

隐忧浮现:Block4升级项目拖延的阴影

尽管当前形势一片大好,F-35的未来却面临重大挑战。Block4升级项目进展严重滞后,已比原计划推迟近五年,预计要到2031年才能完成,预算超支高达60亿美元。

这一升级对F-35的未来竞争力至关重要,旨在提升战机的电子战、雷达探测和武器系统性能。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指出,升级后的Block4可能会砍掉部分功能,最终成本和交付标准依然未定。

问题若无法解决,后果将很严重。现有客户可能要求按升级后标准交付,而潜在客户看到升级项目的拖延,可能转而考虑其他机型。这将直接影响F-35的长期市场地位。

与此同时,F-35还面临发动机供应瓶颈。尽管机身生产速度提升,但F135发动机的交付进度滞后。这种不同步导致飞机无法及时安装发动机,直接影响全速生产计划的实施。

当F-35高歌猛进之际,中国的歼-35作为后来者正展现出强劲竞争力。歼-35采用双发设计,配备两台国产涡扇-19发动机,总推力达20吨级,超过F-35的18.1吨。

歼-35在关键性能参数上展现优势:雷达反射截面控制在0.005平方米以下,优于F-35的0.025平方米。其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80公里,超过F-35的220公里。

这些技术参数直接转化为实战优势。歼-35的雷达能在72公里外“烧穿”F-35的隐身涂层,而F-35发现歼-35的距离不足30公里。这意味着在空战中,歼-35可率先发现并攻击。

歼-35的内置弹舱可挂载6枚PL-15E远程空空导弹和2枚PL-10近距格斗弹,火力配置优于F-35。同时,其售价不足1亿美元,低于F-35A标准版1.09亿美元的单价,性价比优势明显。

全球空中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F-35的产能爆发正重塑全球空中力量格局。美国计划到2030年将隐身机队扩大至2000架以上,并在亚太地区增加部署。2025年7月,美国首次在菲律宾克拉克基地部署F-35,与日本、韩国基地形成联动。

面对这一态势,中国正加速扩大自身隐身战机规模。中国歼-20机队目前已接近300架,并计划通过四条脉动式组装线将年产量提升至120架。同时,歼-35已进入关键阶段,空军版歼-35A亮相,海军版完成电磁弹射测试。

中国空军计划采购歼-35达1000架,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构建1800架隐身机组合。这一规模将有效应对美军在亚太地区的空中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F-35设计初衷是“廉价多面手”,主打对地攻击,空战能力只是兼职。这一定位差异使得F-35在与专职空战机型对抗时可能处于下风。

未来几年,全球军工竞争的天平将向哪边倾斜,取决于一个关键变量:洛马能否解决Block4升级项目的技术瓶颈。假如升级继续拖延,F-35的技术领先优势将逐渐消蚀。

而中国隐身战机的进步同样引人注目。歼-35的雷达探测距离和隐身性能参数已显示出竞争力。空中优势的竞争从来不只是关于当下,而是关于未来十年的技术制高点。

评论列表

沸点荷尔蒙
沸点荷尔蒙 3
2025-10-28 08:10
估计都是睁眼瞎[得瑟]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1
2025-10-28 08:46
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