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金新能”)的科创板IPO进程再度陷入争议。这家以锂电装备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自冲击科创板以来,便被研发实力不足、财务风险高企、订单下滑等问题缠身,2025年8月IPO遭暂缓审议后,10月31日即将迎来再审——其“硬科技”定位与实际经营的落差,让上市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一、科创属性存疑:研发乏力,技术壁垒薄弱作为冲刺科创板的企业,泰金新能的研发投入却未达“硬科技”基本要求。据其2025年版招股书披露,2022-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74%、2.91%、3.27%,不仅远低于《科创属性评价指引》中“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5%以上”的隐性门槛,也低于同期行业平均7.25%的研发强度。其中2023年研发费用率不增反降,仅2.91%的占比刚踩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下限,创新驱动能力明显不足。
从研发质量看,泰金新能的技术独立性与专利稳定性同样存疑。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人均薪酬27.71万元虽高于部分同行,但核心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实为外部高校教授,核心技术研发依赖外部力量。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已有7项核心发明专利被宣告无效,2024年至招股书签署日未明确披露新增发明专利情况,所谓“技术护城河”实则脆弱。
二、财务风险高企:负债高企,现金流告急科创属性短板未补,泰金新能的财务状况更显紧张。据招股书合并报表数据,2022-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1.35%、92.04%、84.86%,远超行业平均59.21%的水平,长期处于高负债运行状态。2024年流动比率仅1.07倍、速动比率0.39倍,均低于行业均值,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财务弹性已近耗尽。
现金流恶化进一步加剧资金链压力。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尚有2.36亿元,2024年却转为-4.7亿元,资金回笼能力大幅下滑;同期短期借款增至4.37亿元,融资压力陡增。此外,合同负债从2023年的23.83亿元降至2024年的14.65亿元,叠加下游客户验收周期延长,资金周转难题凸显,流动性风险已近在眼前。
存货与应收账款的隐患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末公司存货达20.7亿元,其中发出商品占比77.85%,部分设备验收已超1年,而下游锂电铜箔行业需求疲软,存货减值风险持续累积。应收账款方面,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合计6.5亿元,周转率降至3.8次/年,且坏账计提比例低于同行,信用风险不断堆积。
三、业务增长承压:订单下滑,产能闲置受下游锂电铜箔行业周期调整影响,泰金新能的业务增长遭遇明显阻力。招股书坦承“核心产品订单规模下滑”,2024年合同负债同比减少9.19亿元,订单储备大幅缩水,暴露其依赖大客户的经营模式在行业波动中的脆弱性。
现有产能利用率低迷,公司却计划进一步扩产,合理性备受质疑。据招股书披露,2024年公司核心设备产能利用率显著不足,部分产品生产线处于半闲置状态,但仍计划通过募投项目将电解成套设备产能扩大1.3倍。在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新增产能消化前景不明,盲目扩产或加剧资源错配,进一步拖累业绩。
客户结构问题也持续发酵。2022-2023年公司超78%订单来自头部企业,客户集中度高;2024年为缓解依赖转向中小企业客户,占比升至76%,但这些客户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业绩波动风险加剧,与公司此前“优化客户结构”的目标背道而驰。
四、监管合规瑕疵:上市遇阻,信披存疑2025年8月29日,泰金新能IPO上会遭暂缓审议,上交所问询函直指三大核心问题:未来业绩下滑风险、收入确认政策合理性、股权历史问题。10月31日公司将迎来再审,而其业绩与现金流背离、持续经营能力存疑等问题,仍是监管关注的焦点。
信息披露准确性同样遭质疑。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OEM采购存在“单一供应商采购额3.93亿元,超全年OEM采购总额3.929亿元”的矛盾,且关联交易金额与供应商天力复合财报披露数据相差44.87万元,信披完整性与准确性存疑。此外,公司股权历史问题遭监管问询,需进一步说明股权结构清晰度,此前市场关注的“股权代持”相关细节,因无公开数据支撑尚未完全厘清。
更关键的是,公司科创定位名实不符。招股书显示,其在PET复合铜箔等行业新技术领域的研发进度落后于同行,商业化预期推迟至2026年,恐难抓住行业技术迭代窗口期;且核心研发依赖外部团队,与科创板“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存在差距。
从研发“贫血”到财务亮红灯,从订单下滑到监管问询,泰金新能的IPO之路暴露了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经营韧性与合规治理上的多重短板。10月31日的再审,将是对其风险应对能力的关键考验。在监管趋严、投资者愈发理性的当下,泰金新能若无法有效回应市场质疑,其科创板上市梦恐难实现。(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