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面向未来,重构建筑全产业发展!看建筑业如何“向新而生”!

7月26日-28日,盛夏的上海,黄浦江畔。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7万平方米的展区,800余家企业齐聚,一起

7月26日-28日,盛夏的上海,黄浦江畔。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7万平方米的展区,800余家企业齐聚,一起构筑了一座虚实交融的“未来之城”。

李强总理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必须加快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尤其在建筑等传统领域,“要通过技术红利释放新质生产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李强强调,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建筑业的智能化转型是“千行百业”中极具示范意义的领域。他提出,需通过技术共享、标准协同与国际合作,构建包容、可持续的AI治理框架,尤其要关注技术红利与人文价值的平衡。

总理的讲话和大会倡议,无疑为传统建筑业的数智化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一致辞为建筑业的智能化发展定调:既要拥抱技术前沿,也要回归“以人为本”的行业本质。

从“人机协作”到“智能驱动”

此次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与可持续价值创造。传统建筑业长期依赖人工经验与标准化流程,而AI技术的引入正逐步打破这一常规。

融合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运维系统,通过虚拟模型实时映射物理建筑的状态,为建筑装上“数字神经系统”,实现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此外,AI在超高层建筑复杂结构优化、施工风险预测等场景中的应用,将“经验判断”升级为“算法决策”,显著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从“智能建造”到“智慧运维”

大会展出的多项建筑AI成果,揭示了技术落地的多元场景:

中铁十一局的“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入选央企高价值场景,通过AI优化施工流程,将地下工程的误差控制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工程风险降低30%以上,成为央企AI战略性场景的标杆案例。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的“云工大模型”“‘四维·集智’智能体集群”,融合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则,通过AI辅助设计生成与施工模拟,缩短方案迭代周期达50%,堪称“AI建筑师”的雏形。

这些颇具前瞻性的技术,通过标准化模块设计,为行业提供了可快速复用的解决方案,也预示着行业正在从“机械化”向着“智能化”跃迁。

建筑业如何借AI『向新而生』

AI技术虽带来效率跃升,但建筑作为承载人类生活的空间,需警惕“唯技术论”倾向。AI生成的设计方案如何兼顾功能性与文化表达?智慧运维系统如何避免数据垄断与隐私风险?这要求行业在追求技术红利的同时,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伦理框架,让AI成为“有温度的工具”。

在使用AI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需思考“建筑为谁而建”的问题。技术红利与人文价值的平衡成为关键议题。AI虽能优化设计效率,但建筑的本质仍是服务于人的。

智能化不是用算法替代创造力,而是通过释放重复劳动,让人更专注本质价值的探索,技术与人文相互成全才是最优解。

写在最后:

WAIC 2025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建筑业智能化转型的未来场景:技术是工具,人文是底色,合作是路径。

AI的“理性计算”与建筑的“艺术表达”深度融合,行业终将真正迈向“向新而生”的未来,不仅是结构的革新,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

正如大会主题所喻示的,唯有“同球共济”,方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可持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