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予以支持,投稿请发至邮箱:JiujiangHistory@126.com。

本文首发于2025年11月23日《九江日报·长江周刊》总第1048期,以下为原文。

夏之祺像 来源:青田县人民政府网
夏之祺(1877—1915),字仁卿,浙江省青田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1907年出任江西陆军小学堂监督,门生颇多。辛亥革命期间,夏之祺召集陆师师生晓以大义,亲率联合标营炮队攻克抚督府。二次革命后东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主持浙赣两省军事,筹划武装起义。11月7日,在上海法租界寓所遭袁世凯派遣刺客暗杀牺牲。
本篇所讲的夏仁卿(夏之祺),是一位被历史湮没的近代重要政治人物。他虽非九江人,却为江西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牺牲过早,他逐渐淡出公众记忆,如今能找到的相关介绍极少,即便有,也错误颇多。不仅九江,笔者在江西省级史志中亦未能查到关于他的可靠资料。
然而在那个时代,夏仁卿的影响力并不小:他积极参加了“一次革命”(辛亥革命)、参与领导了“二次革命”(湖口起义),还组织了“三次革命”,最终为理想献出了生命。这样的名字本不该被遗忘。
夏之祺,字仁卿,浙江省青田县六下都仁宫小奕村人。其祖父为清末岁贡生,在乡中执教。夏家在夏仁卿这一辈出了多位知名人物。夏次石曾任宁波知县、南京城防司令(1912年)等职;夏尔玙(夏次岩)参与策划徐锡麟安庆起义,辛亥革命时任安徽军政次长等职,因拥戴孙中山而被北洋政府杀害;夏超曾任浙江警察厅厅长、浙江省省长等职,北伐期间被孙传芳所杀。
夏仁卿随堂兄考入南京陆师学堂,毕业后任吴淞炮台教习。1900年任江西常备军教练,次年改任江西武备学堂教官。1907 年出任江西陆军小学监督(校长),先后从事军事教育十五年,桃李满赣军。

江西陆军小学堂 图源:知乎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九江率先响应,南昌随后跟进。10 月 30 日南昌兵变,夏仁卿率学生联合标营炮队攻入抚督府。次日,众人推举夏仁卿为江西省临时都督,夏坚辞不就,遂推吴介璋为江西都督。吴介璋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监,是夏仁卿的旧上级。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今一些百科网站,乃至夏仁卿家乡的网站,在介绍这段历史时仍称夏仁卿辛亥革命时在九江,10 月 23 日率学生攻入九江抚督府,被推为九江军政分府临时都督并辞让。这类说法与史实严重不符。
江西省临时军政府成立后,夏仁卿任参谋厅厅长。李烈钧接任马毓宝成为江西都督后(见本刊 2025 年 10 月 19 日,总第 1045 期《九江标统马毓宝》),聘夏仁卿为江西讲武堂主事(堂长)兼都督府高等军事顾问。
1913 年 6 月,袁世凯罢免李烈钧。夏仁卿随李烈钧前往上海,后在孙中山指示下返回湖口,于 7 月 12 日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7 月 12 日·二次革命,湖口首义》)。李烈钧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夏仁卿任总司令部参谋长,成为湖口起义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二次革命期间讨袁军在战斗中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夏仁卿为联络五省义事,四处奔忙于湖口一带。不久起义失败,夏仁卿先返浙江,后东渡日本,继续筹备“第三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并非史学界的主流称呼,一般认为 1917 年 7 月在广州发动的“护法运动”才是所谓“三次革命”。但孙中山曾宣称,二次革命失败后所有由他支持的反北洋政府的起义,皆可称为“三次革命”。
夏仁卿正是这一系列行动的积极践行者。他很快从日本返国,联络同志、变卖家产,于 1914 年 11 月 24 日在杭州举兵,因事泄未成,多位同志被捕牺牲。夏仁卿并未因此停步。1915 年春,孙中山任命他为江西军事长官,其堂兄夏次岩任浙江军事长官。不久夏次岩因故赴日,夏仁卿遂一人兼领两省事务,鼓动革命,使北洋政府及赣、浙两省当局深感震动。袁世凯甚至悬赏十万缉捕夏仁卿。
1915 年 11 月 7 日,夏仁卿在上海法租界遇刺身亡,年仅 39 岁。次年,其堂兄夏次岩被捕后亦遭杀害。孙中山身边这两位重要助手相继殒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追赠夏仁卿、夏次岩为陆军上将。

《時事新報》1935年11月8日
夏仁卿在江西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南昌。他虽是湖口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指挥者,但在九江并未长期停留。本篇之所以讲述夏仁卿,是因为他与九江近代军政界的多位名人关系极为密切。他在江西陆军小学堂任校长长达十五年,率学生参加辛亥革命,可以说那个时代江西籍军人,多半出自其门下。
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为夏仁卿牺牲二十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此之前,多位要员联名倡议在上海创办“仁卿纪念学校”,以资助贫困子弟读书,继承烈士遗志。

《申报》1934年11月1日
李烈钧,江西武宁人,陆军二级上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的领导人,江西都督。
熊式辉,江西安义人,陆军二级上将,曾任江西省主席。
刘士毅,江西瑞昌人,陆军二级上将,总统府参军长。
欧阳武,江西吉水人,追随李烈钧,曾任江西护卫军司令官、二次革命江西都督。
曹浩森,江西都昌人,陆军上将,参加二次革命,曾任江西省主席。
蒋群,江西九江人,陆军中将,九江辛亥革命的主要策划者。
廖士翘,江西修水人,陆军中将,江西省政府安保处长。
以上这些人物,大多已在《九江文史》中被讲述,他们构成了九江近代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批军政人物。

《申报》1935年11月8日
九江、南昌辛亥革命的新军军官,江西籍的基本都是夏仁卿的门生。写到这里,笔者尤为感慨。如果说血气方刚的学生们闹革命还好理解,那么一位校长的信念竟如此坚定,甚至远甚于自己的学生,就非常难得。有这么一位坚决革命、九死不悔的夏仁卿在清廷军校里当校长,当然会培养出一大批革命门生,清朝怎么会不亡?
【后记】
笔者撰写本文,原是在查阅史料时,误以为夏仁卿领导了辛亥革命九江起义。然而,随着进一步发掘,方才确认他实际领导的是南昌起义。
正是对这位与九江关联不深、但曾任江西武备学堂老校长的研究,让笔者愈发理解:辛亥革命后,江西得以响应最快、迅速光复且未曾经历大规模流血,正是得益于其深厚扎实的革命基础。
武昌起义的爆发虽是历史机缘,但即使没有十月十日武昌的第一枪,革命的烽火也必然会在九江、南昌或长沙率先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