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一到,街角的菊花摆满了花摊,老一辈总念叨着“重阳登高避灾”。有人笑这是老黄历的迷信,其实里面藏着不少健康学问。别不信,这“1要扫、2不穿、3要吃、4不回”,真不是吓唬人,背后都有科学解释,听我慢慢道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正值深秋,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也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问题高发的时节。重阳节“要扫”的讲究,其实暗藏着秋冬交替时节的卫生防病智慧。古人讲究扫墓、扫房,不光是缅怀故人,更是提醒人们清除病菌源头、改善居家环境。
家里的窗帘、地毯、床单,许久不洗就成了细菌和螨虫的温床,尤其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清扫环境不仅是仪式感,更是降低疾病传播的实际手段。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免疫系统较弱,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秋冬是流感和新冠等病毒活跃期。空气流通差、尘螨繁殖快,如果不勤打扫,家里就像个“病毒温室”。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秋冬季节室内空气质量下降,会显著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所以重阳节“要扫”,扫的是卫生,也是健康。
再说“二不穿”。老话说“重阳不穿单”,听起来像是吓唬孩子,其实是提醒大家要“秋冻有度”。秋初适当少穿点,增强抵抗力,但到了九月初九,气温开始骤降,尤其早晚冷得厉害,真不能再硬撑。
近年来,因换季穿衣不当导致的感冒、中风病例在老年人群中屡见不鲜。尤其是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减弱,天气一冷,血管收缩,容易引发高血压、脑梗等急症。不要小看一场风寒,它可能成为压垮心脑血管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研究指出,气温每下降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就上升近2%。所以在重阳节附近,衣柜里的秋裤、羊毛衫就该隆重登场了。不穿单衣,是对身体最实际的尊重。尤其是腿部和腰腹部的保暖,很多老人一到冬天就喊腰疼腿酸,其实根源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说到“要吃”,这可就有点意思了。重阳节有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的传统,听起来像是节日的仪式感,实则也藏着健康的道理。菊花性味甘苦、性质微寒,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尤其适合秋燥体质的人群。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降压等作用,尤其对视疲劳和高血压患者有益。重阳节喝一杯温热的菊花茶,不仅润肺,还有安神助眠的效果,尤其适合神经紧张、睡眠质量差的老年人群。

再说重阳糕,虽然甜点多糖,但适量食用也有其合理之处。糕点多用糯米粉制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能迅速补充热量,帮助身体抵御寒冷。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选择低糖版本,避免血糖波动。不同体质的人群在“节日饮食”上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除了传统食物,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温补类食材,如山药、莲子、红枣等。这些食材既能补脾益气,又不会像大补药材那样“上火”。在这个时节,饮食不宜过于寒凉,也不能大鱼大肉,保持清淡适度才是养生之道。
最后一个“不回”,说的是“重阳不过夜、不回头”,听起来颇有点玄乎,其实是对老年人外出安全的一种关照。秋季白天虽暖,但夜晚气温骤降,外出探亲或登高归来若不及时回家,很容易受凉。

更关键的是,不少老年人喜欢重阳节前往墓地祭祖、登山赏景,若活动时间过长、气温变化剧烈,很容易引发慢性病急性发作。有数据显示,每年秋冬季节,老年人因外出劳累导致心律失常、心衰发作的病例明显增多。
而“不过夜”的另一个隐喻,是提醒大家不要长时间在潮湿、寒冷环境中逗留。很多老宅、山地、墓地一带湿气重、温差大,特别容易诱发风湿、关节炎等问题。所以别跟传统作对,重阳节当天早去早回,才是对身体最大的负责。
中医讲究“顺时养生”,认为秋天属金,主收敛,养生之道应以收为主,忌耗散。在西医角度看,秋季正是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的时期,病毒趁虚而入,防护和调养尤为必要。从这个角度看,重阳节的种种“讲究”,其实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健康指南。

不仅如此,重阳节也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提醒全社会关注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占总人口的21%以上,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在这个背景下,重阳节不再只是节日,更是一种全民健康教育的契机。家庭成员应多关注家中长者的饮食起居、心理状态,及时进行体检筛查,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尤其是“三高”人群,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血压、血糖、血脂的波动情况。
也不能忽略心理健康。有研究显示,重阳节期间,因子女不在身边、孤独感加重而诱发心理问题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情绪波动不仅影响睡眠和食欲,更可能加重原有疾病。一个电话、一顿饭,都是最好的心理处方。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节日是最容易传播疾病的时间节点。亲友聚会、外出旅游、祭祀活动等都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重阳节期间,仍需注意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集场所。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外出时更要做好防护措施。
重阳节的“扫”与“吃”,不只是形式;“不穿”与“不回”,更不是迷信。它们是时代与医学交汇下的生活智慧,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节日的本意,不只是纪念,更是提醒我们回归身体、回归家庭、回归健康。
如果换个视角来看,这些重阳节的“老规矩”,其实是“现代健康理念的古代表达”。尊重传统的同时,也是在践行科学养生。节日不只是节日,更是一次全民健康教育的机会。

所以说,别把这些讲究当成“瞎讲究”,它们背后都有科学与逻辑支撑。当我们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的每一个细节,也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的屏障。
参考文献:[1]李雪,王春燕,孙文莉,等.老年人秋冬季常见疾病防控策略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4,22(05):735-738.[2]张勤,赵晓明.秋季气候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9):689-692.
健康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科普知识的分享,不能代替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或相关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切勿自行诊断或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