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千年文脉,逛烟火老街,游诗意田园,探魅力村镇新生之路
一、古镇新韵:彭镇基本情况简介
【企媒创氪快讯】彭镇,坐落于成都市双流区西北部,是衔接都市繁华与田园静谧的重要枢纽。东临东升街道、九江街道,南接黄水镇,西与崇州市相通,北与温江区接壤,幅员面积77.3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6个社区,户籍人口8.4万人,常住人口11.2万人。先后获评四川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先进集体、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十大魅力乡镇”“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等荣誉,上榜“成渝潮流新地标TOP50”,荣登《中国国家旅游》专题杂志。这里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焕发着蓬勃的现代活力,是双流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颗正在被精心打磨的璀璨明珠。
二、底蕴深厚:彭镇基本镇情扫描
彭镇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历史积淀与得天独厚的禀赋。
(一)历史沿革:百年沧桑,底蕴绵长
彭镇历史悠久,其名源于清代初年的彭家场,历经百年沧桑,从传统的农业集市发展为今日的都市近郊重镇。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始终是双流西北部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节点,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区位优势:通衢要道,机遇叠加
地处双流、温江、崇州三区市交汇处,彭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距双流国际机场6km,距成都市中心城区15km,成新蒲快速路、成温邛快速路等市级干道穿境而过,双崇路是双流西向主通道。周边机场、高速、快速路网密布,辖区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使其能快速承接中心城区辐射,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为发展城郊型文商旅体产业提供了绝佳条件。
(三)文化底蕴:人文荟萃,红色印记
彭镇是一方人文沃土。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川西夫子”刘沅、近代词坛大师乔大壮等历史名人均与此地渊源深厚。同时,这里也有着光荣的红色记忆:十二桥烈士徐茂森、徐海东纪念碑,以及原川西地区最大的地下联络站遗址,共同构成了彭镇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名片。
三、焕活新生: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据企媒创氪获悉,彭镇的文商旅体发展,绝非简单的点位堆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层层递进的“场景革命”。它通过文化活化、产业联动与全域共融三大策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网红”变“长红”,构建了一个自我造血的乡村振兴良性生态。
综述:一场精心策划的“场景革命”
彭镇的崛起,始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它摒弃了传统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陷阱,以“微更新、轻植入、强运营”为理念,将历史街区、乡村田园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高辨识度和强吸引力的“超级场景”,最终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客流共享的近郊度假目的地系统。
(一)彭镇老街: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文化引力场。彭镇老街的成功,在于它从一条被时间遗忘的老街,演变成了一个持续产出文化内容的“活态舞台”。
事件驱动,打造年度文化IP:每年11月左右的“彭镇摄影周”,已不仅是摄影师的盛会,更成为吸引全国游客的文化事件,让老街的艺术气质破圈传播。内容为王,构建常态化演艺生态:在永丰茶社、“68号文创小院”等点位形成的“茶话弄”品牌,定期上演相声、脱口秀、小剧场,让传统茶馆文化与现代演艺形式碰撞出新火花。雅俗共赏,创新文化体验:与成都艺体校合作,每周六在百年观音阁老茶馆举行的钢琴演奏会,实现了“最传统”与“最典雅”的时空对话,成为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的独特景观。节庆赋能,营造不间断的烟火气:各个假日的“街头艺术节”、街巷音乐会,让老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人气与活力。权威认证,奠定行业高度:荣获世界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并吸引央视CCTV10《茶之故乡》纪录片聚焦观音阁老茶馆,这不仅是对其保护模式的肯定,更是将其推向了国家级、世界级的文化展示平台。
(二)海蒂和噜噜的花园:从“景点”到“平台”的产业辐射极。海蒂和噜噜的花园已超越一个亲子乐园的范畴,成为一个以花卉产业为核心、强力辐射周边的“经济引擎”。
数据支撑的电商巨头:其在线上打造的千万级年销售额电商平台,证明了其产品与模式的强大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线下引流、线上变现”的完美闭环。活动吸聚超级人气:策划的“到鲜花盛开的地方转转”等主题活动,精准触达家庭及年轻客群,使其成为成都近郊无可争议的“亲子流量之王”。政企合作,赋能全域:与政府合作共同打造“鲜花小镇”项目,花园不仅自身美丽,更成为技术和资源的输出中心,为金马村、彭镇老街等提供花卉苗木与技术支撑,将“美丽经济”的效益扩散到整个村镇,实现了“一花引领,百花齐放”的产业联动效应。
(三)时光原野:从“田园”到“社群”的农旅融合新范式。时光原野代表的是一种新乡村生活方式的营造,它让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活动,而是融合了运动、艺术、社交的综合性体验。
品牌活动,制造持续热点:举办的“丰收节”、“稻田运动会”、“职工欢乐跑”、“风筝节”等活动,将静态的田园变成了动态的乐园。据企媒创氪获悉,其中“乡村运动会”被央视17频道全程报道,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人物IP,讲述动人故事:在这里涌现出的新农人代表王成城、梅蓝等,被各级媒体广泛宣传。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的传统农民,而是拥有专业知识、美学素养和商业头脑的“乡村创业家”,他们的故事是彭镇乡村振兴最有说服力的名片。业态集群,构建消费闭环:以南野慕白田园咖啡、满仓集、麦与川、一木造物等为代表的点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消费场景集群,满足了游客“吃、喝、玩、乐、购”的一站式需求,让“过境游”转变为“过夜游”。
环线共生:从“盆景”到“森林”的生态演进
上述三大重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临江村桃园基地、木樨社区恩禾农场、鲢鱼社区吴家染坊等特色点位,通过“乡村小环线”有机串联,形成了一个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文旅生态圈。这条环线让游客的动线从核心点位自然延伸到乡村腹地,实现了客流共享与全域繁荣,真正完成了彭镇从打造几个“精品盆景”到培育一整片“活力森林”的跨越。
四、文旅升华与魅力村镇展望
彭镇的实践,远不止于打造几个网红打卡点。它通过深挖在地文化,精准定位市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功地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从一条老街的焕新,到一个花园的营造,再到一片田野的赋能,彭镇探索出了一条“以文旅融合为引擎,驱动村镇整体价值提升”的特色发展路径。
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高品质的休闲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村镇的内生动力,吸引了人才回流,促进了居民增收,重塑了乡村的文化自信与产业形态。据企媒创氪获悉,彭镇,正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近郊乡镇,蜕变成为一个既有历史厚度、生活温度,又有产业活力和时尚气质的魅力新村镇。它向我们证明,乡村振兴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让古老的村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刘志敏)
附图:
一、彭镇老街及老茶馆

观音阁百年老茶馆外观

艺体校师生在老茶馆弹奏钢琴

彭镇永丰街游人情况
二、相关活动

街头艺术节(一)

街头艺术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