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象:一份“稳”到让人打哈欠的财报?
当农行2025年三季报甩出来的时候,整个金融圈的反应,平静得像往池塘里扔了颗鼻屎。
营收5509亿,同比+2.0%;净利润2209亿,同比+3.0%。总资产48.1万亿,破纪录?哦,习惯了。不良率1.27%,微降1个BP(万分之一)。拨备覆盖率295%,稳如泰山。
乍一看,这数据稳得让人昏昏欲睡。就像班级里那个永远考第15名的同学,不好不坏,不悲不喜,毫无新闻价值。
但各位,如果财报解读只看表面数字,那和用美颜滤镜看网红有什么区别?真正的魔鬼,都藏在细节的皱纹里。
农行这份“平平无奇”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极限平衡术”。它不是在躺平,而是在一种“精准控分”的状态下,走出了魔鬼的步伐。

(二) 问题:当“宇宙行”也开始“啃老本”和“搞副业”
问题一:利息收入这副“老身板”,还靠得住吗?
核心数据: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2.4%。净息差1.30%,比半年末又掉了2个BP,同比暴跌15个BP。
翻译成人话就是:银行最核心、最传统的“存贷差”生意,赚钱能力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
这不能怪农行不努力。这好比一个老牌厨子,以前靠一道“红烧息差”打天下,现在食材(存款)价格被互联网理财和同行抢得飞起,而食客(贷款客户)不仅嘴变刁了,还天天嚷嚷着要打折(降低贷款利率)。
尤其是农行主攻的“县域金融”,听起来很美,蓝海市场。但实际上,那片海确实很“蓝”,蓝得发绿——都是需要灌溉的秧苗,回报周期长,利率上浮空间小。这息差能稳住,才见了鬼。
问题二:不良率这“完美妆容”,卸了妆还敢见人吗?
不良率1.27%,微降。拨备覆盖率295%,厚得能防弹。
但这里有个灵魂拷问:在宏观经济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和行业风险持续暴露的背景下,一家贷款总额巨无霸级别的银行,不良率凭什么逆势微降?
是风控技术突然赛博朋克化了?还是……在“认定”上做了点艺术处理?
拨备覆盖率295%,这是个微妙的数字。它像一个厚厚的粉底,既能遮盖瑕疵,又不会厚到让人怀疑人生。多提点,利润就难看;少提点,显得风险大。295%,不多不少,刚刚好,体现了管理层一种“看透不说透”的哲学智慧。

问题三:增长的新引擎,难道是“不务正业”?
核心数据:非息收入同比暴增20.7%!其中手续费收入增13.3%,其他非息收入增31.7%。
这说明什么?说明农行正在疯狂“搞副业”!
当主厨发现“红烧息差”这道招牌菜不赚钱了,他开始拼命推销“手续费果盘”(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甜品”(其他非息)。
你去农行办业务,客户经理是不是更卖力地推荐理财、保险、基金了?是不是各种对公的财务顾问、托管服务更积极了?这就对了!这就是在“创收”。
某种意义上,农行正在从一家“传统存贷银行”,悄悄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这条路没错,但要知道,这些“副业”赛道更卷,而且和资本市场景气度息息相关,今天赚得欢,明天可能就踩雷。
(三) 分析:农行的“土味韧性”与“政策护甲”
分析一:“县域之王”的护城河,是蓝海还是“护城河”?
农行最大的故事,永远是“县域金融”。财报里无数次强调,这是“重点战略和发展方向”。
很多人嗤之以鼻,觉得土。但各位,在今天这个时代,有时候“土”就是最硬的“护甲”。
当招行、平安银行在城里为了抢一个高端客户卷到白热化时,农行在广袤的县域市场,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它的护城河,不是科技,不是产品,而是那2.3万个深入乡镇的网点和“国字头”的招牌。一个大爷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元宇宙,但他认“中国农业银行”这六个字。这种信任,是花几百亿广告费都买不来的。
县域经济的韧性,在逆周期中反而凸显。城里人在为房贷和失业焦虑时,县域经济靠着基本的农林牧渔和政府投资,保持了基本的稳定性。农行的信贷投放,对公贷款增速回升(+3.7pct),就是明证。它是在吃着“政策饭”和“基础饭”。
分析二:负债端的“祖传家底”,还能吃多久?
农行最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是它庞大的、低成本的存款基础。三季度存款总额同比增7.6%。
这相当于开了一家超市,就开在小区唯一的出入口,大爷大妈每天买菜、跳完广场舞,顺道就把钱存了。成本低到令人发指。
这是农行能在息差持续收窄下,依然保持净利润正增长的“压舱石”。只要这块“祖传家底”还在,农行就死不了。
但隐患也在:存款增速(7.6%)已经慢于贷款增速(9.3%)了。这意味着,家底虽然厚,但坐吃也会山空。未来,如何继续稳住低成本的存款,是农行真正的命门。
分析三:它在下一盘很大的“国运棋”
看农行,不能只看商业逻辑,更要看政治经济学。
农行的扩张,某种程度上不是在追求纯粹的商业利益最大化,而是在执行“金融下乡”、“服务实体经济”的国家战略。它的信贷投向,是经济的毛细血管和最基础的单元。
所以,它的稳健,不只是商业上的稳健,更是系统性的稳健。你可以把它看作中国经济压舱石的一部分。只要中国的基本盘不动摇,农行的基本盘就稳得住。

(四) 结论:不是王者,也不是青铜,是“最强辅助”
所以,农行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银行?
它不是一个能让你一夜暴富的成长股,它没有科幻片一样的未来叙事。
它更像一个“最强辅助”。
在一个团队(中国经济)里,它可能不是那个拿最多人头(利润)的明星选手(如某些股份制银行),但它是那个承伤最多(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后排(稳定基础)、提供最关键续航(低成本资金)的基石。
· 如果你想追求刺激:出门左转,AI、新能源、芯片,那里有梦想和心跳。农行会让你无聊到抠脚。
· 如果你追求安稳,想找个地方“避险”:农行是个不错的选择。它的10.5%的ROE(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3%的利润增长,在当下,堪称“理财荒漠中的一片绿洲”。
· 它的未来:不取决于它自己有多“卷”,而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底有多稳,取决于县域经济这台“土味发动机”还能输出多大功率。

最后,用一句总结收尾:
看农行的财报,就像看一个中年国企干部的朋友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灯红酒绿,只有“今天下乡调研了”、“圆满完成季度任务”和“组织生活会有感”。
无趣吗?确实。
但当你需要办点正经事,或者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种“无趣的靠谱”,是多么珍贵的一种品质。
在这个不确定性横行的时代,农行用一份“稳如老狗”的财报告诉我们:极致的稳健,本身就是一种最性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