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街头走一圈,你总能看到几家眼镜店挨着开,名字一个比一个高端。
什么光学中心、视力管理所、国际定制体验馆。
老板们站在明亮的灯下,一边擦镜片,一边说着:“这副镜片防蓝光、能护眼”。
顾客虽然心疼价格,却还是咬咬牙买下

在那几年,开眼镜店几乎是暴利的代名词。
一副镜片的利润能抵上一个普通人半个月工资,一家店能开到第二家、第三家,
有人干两年回老家就能买房,但如今,形势彻底反转。
据数据显示,从2022到2025年,全国已有超过6万家眼镜店倒闭,平均每天都有50多家拉闸关门。

从商场到街边,从一线城市到县城,那些曾经灯火通明的店面,如今贴着“清仓”“转让”“最后一天营业”的告示。
这不是一场突然的意外,而是一个行业的慢性崩塌。
问题在于,眼镜行业并没有被电商冲垮,也不是新品牌冲击太猛,
而是他们自己,把曾经的护城河,挖成了深坑。
1:
要理解这个行业的溃败,就得先明白它当年为什么能那么赚钱。
眼镜行业的源头,在江苏丹阳。
这个面积不大的县级市,生产着全国七成镜片、全球一半镜片供应。
在这里,镜片就像白菜一样按斤卖。
一副成本不到30元的镜片,到了城市商圈,轻轻松松能卖到三百、五百,甚至上千。

为什么?因为顾客看不懂。
过去去配镜,验光师报出一串术语:“折射率1.74,阿贝数42,渐进多焦点”。
顾客听得头晕眼花,根本没法判断真假。
于是,只能靠店员解释。
而店员的解释,恰好决定了你的消费额度。
这是一场典型的信息差生意,消费者越不懂,门店赚得越多。
有的店干脆虚标产地,把国产镜片包装成德产和日系,有的把几块钱的镀膜镜片卖到上千。
甚至验光服务也被明码标价,专家验光费两百起。

问题是,全国真正有验光师资格证的专业人员不到3万人,
而眼镜店却超过30万家。
更多所谓的“专家”,其实只是经过短期培训的销售员。
机器两年没校准、度数偏差几十度,这些都不新鲜。
消费者花了大价钱,却买来一副不合适的眼镜。
但在那个时代,他们没得选,因为只有他们懂。
2:
真正改变行业的,不是疫情,也不是经济,而是互联网。
网络让所有秘密无处可藏。
过去顾客进店是问价,现在顾客进店是查价。
年轻人配眼镜前,先上小红书搜攻略、去知乎问型号、在B站看测评。
镜片的出厂价、折射率、材质、甚至阿贝数,全能查到。
那些被吹上天的进口镀膜和防蓝光镜片,几分钟就能在网上找到同款批发价。

与此同时,一批“丹阳直发”平台崛起。
他们公开透明报价,59元配镜、299元上蔡司,连快递费都包。
至于验光,线上APP就能测,医院验光单拍照上传,30秒出结果。
于是,年轻人改变了消费路径,先到线下试镜框,再回线上下单。

线下店铺成了展示厅,人看起来多,成交寥寥。
一位商场店主苦笑:“以前一天能卖十副,现在三天卖一副。”
信息透明的时代,意味着过去靠“忽悠”赚的钱,再也赚不到了。
而当看得懂的消费者越来越多,那些靠术语、靠专业话术起来的暴利体系,也随之土崩瓦解。
3:
行业转型的风已经吹了三年,可不少门店老板还在原地打转。
他们宁可把利润率守死,也不愿意降价。
有人甚至抱着“消费者迟早会回来的”幻想,硬撑到资金链断裂。
可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如今的眼镜店,经营压力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
商铺租金连年上涨,一线城市30平米的小店月租五万起;
验光师工资一万起步,还得五险一金,镜片库存半年就过季,压货就是亏钱。
原本卖十副眼镜能赚四万,如今卖十副还不够交房租。
客流减少,利润被挤,最终现金流断裂。

更致命的是,医院和专业视光中心开始下场。
他们提供更精准的验光、更科学的配镜流程,价格却比街头门店低一半。
同样花八百元,顾客当然更愿意去医院。
很多老板不是输在产品,而是输在思维。
他们习惯了靠信息差赚钱的旧逻辑,却没学会在透明市场里提供真正的价值。
一旦模式不变、利润不让,结局只有一个,就是关门。
4:
虽然大多数门店被淘汰,但仍有一些品牌活得很好。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彻底放弃“暴利思维”,重新定义了“配镜”的意义。
宝岛眼镜是最早看清方向的一批。
过去它也靠高价产品维持利润,后来痛下决心转型,从“卖眼镜”变成“管视力”

他们不再强调“进口镀膜”“独家镜片”,而是聚焦儿童近视防控,
建立孩子的专属视力档案,定期追踪、免费复查、提供家庭用眼建议。
家长为的不是“镜片多贵”,而是“孩子的视力能不能稳定”。
这种“花钱买安心”的模式,让宝岛重新赢回顾客的信任。
另一种活法,是彻底拥抱性价比。
目仓眼镜就是代表,它放弃花哨营销,直接公开成本与售价。
几十元起的配镜套餐,透明定价、明码标出。
虽然单副利润很低,但销量惊人。
靠着薄利多销,他们在短短几年开出几十家店,年流水过千万。

事实证明,消费者不反感赚钱,但讨厌被当韭菜。
还有一批店铺选择了体验创新,他们把眼镜店改造成生活空间。
原木装饰、咖啡香气、落地窗边是陈列镜框。
顾客不再只是来配镜,而是来体验。
喝一杯拿铁、试一副镜框、拍张照片发朋友圈,门店自然变得有人气。
咖啡成了新收入,眼镜反倒成了流量入口。

也有店主在老花镜生意中加入助听器、护眼灯等衍生品,让老顾客能一次解决所有视听问题。
原本800元的客单价,瞬间提升到1500元。
这些活下来的店铺,有一个共识,卖的不是眼镜,而是体验与信任。
当顾客能看懂一切,他们就用更真实的专业赢回尊重。
在透明时代,真正的竞争力,已经不再是价格,而是诚意。
5:
眼镜行业的衰落,看似是一场行业灾难,其实是消费理性的胜利。
过去的暴利,建立在顾客不懂的前提上。
如今的淘汰,说明人们开始学会先查再买。
信息透明让骗局无处藏身,也让真价值回到台前。
人们不再为专业话术付费,只愿为真实体验买单。
从眼镜行业的陨落,你能看到整个中国零售的转向。

华而不实的时代结束了,脚踏实地的时代开始了。
服装、美妆、餐饮、健身,每一个行业都在经历相同的阵痛。
当消费者越来越聪明,商家就必须越来越真诚。
眼镜店的崩塌,并非终结,而是一次必要的清洗。
市场正在淘汰“拿消费者当傻子”的企业,也在奖励那些能提供真实价值的品牌。
6:
三年前,一副镜片能卖出十倍利润。
三年后,十万家店铺倒下,却换来了亿万消费者的清醒。
这场关店潮,不只是市场规律,更是一种社会进步。
当人们不再被广告牵着走,不再为听不懂的词买单,商业才终于回到良性的轨道,任何行业都逃不过这条铁律:
当赚钱变得太容易,就说明你离淘汰不远了。
眼镜行业的暴利梦碎了,但碎掉的不是市场,而是旧时代的思维。
真正被淘汰的,从来不是卖眼镜的人,而是那些不肯承认世界变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