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警察破门而入时,打印机仍在“唰唰”地吐着仿造的百元大钞,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墨水味。你绝对想不到,这场涉案250余万的假币大案,主谋竟是一群00后少年。然而,比他们的技术更让人心惊的,是他们在审讯室里的一句“我们只是用技术打破垄断”,瞬间撕裂了舆论场。
日常交易中的“暗流”,母版图片牵出大案
2025年,北京警方在一次网络巡查中,发现了一笔用虚拟货币交易的异常信息——一张高清百元人民币电子母版图片。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民警赵全生回忆:“印制假币必须依赖模板,才能购买设备进行打印。”这条线索牵出了一个横跨多省的“赛博印钞网络”。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北京、广西、河北、江西等地警方同步收网,一举抓获15名犯罪嫌疑人,捣毁8个伪造窝点,缴获假币250余万元。
冲突点初现:案件中查获的假币均出自家用打印机。犯罪工具的技术门槛极低,却形成了“技术学习—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我们身边那台给孩子打印作业的机器,竟成了犯罪的温床?
暗网学堂、虚拟货币与“产销教”一体化
这群年轻人如何构建他们的“假币帝国”?警方披露的细节令人震惊:
技术获取:他们通过Telegram等境外加密软件,潜入造假频道学习技术。从PS技巧、纸张选择到仿造水印、安全线,教程详细至视频演示,犯罪如拼乐高般模块化。
生产制造:窝点隐藏在偏远平房,仅凭千元级家用打印机、特制证券纸和墨水即可开工。“创业”成本低、回报高,吸引这些无正式工作的年轻人铤而走险。
销售结算:假币通过加密社交渠道销售,下游购买者专挑使用现金的老年人或忙碌的商铺店员下手。交易全程使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结算,资金流难以追踪。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仅自产自销,还“传授技术”,用暗语发展全国客户,对假币做旧、增加凹凸感,层层加价牟利,形成“产销教”一体化网络。
冲突升级: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编程时,另一群孩子却在暗网“进修”犯罪。这是个人的堕落,还是时代抛出的严峻考题?
假币流向街头,老人成首要目标
假币如何流向社会?民警揭露了犯罪嫌疑人的卑劣手法:
“撕角调包”专骗老人:犯罪嫌疑人伪装成菜贩,在集市瞄准老年人。他们收到零钱后,迅速用指甲抠掉纸币一角,以“钱破角”为由要求更换。反复操作后,待老人取出百元真钞,他们迅速调包,再借口“找不开”退回假币。
袭击忙碌商铺:在奶茶店、服装店、药店,犯罪嫌疑人利用店员忙碌无暇验钞的漏洞,用百元假币购物骗取找零,十分钟内连续得手。
“租房换钱”陷阱:犯罪嫌疑人假借租房骗取留守老人信任,再以“随礼需要整钱”为由,用零钱兑换老人手中的百元真钞,随后突然变卦,在归还时调换为假币。
真实案例:北京郊区一位卖菜的张大爷,收入一张百元假币后哽咽道:“这够我忙活好几天的……”而四川泸州一名面馆老板娘,清晨营业时也收到50元假币,慌忙报警。
法律严惩:根据《刑法》,伪造货币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乃至无期徒刑;使用假币也构成犯罪。四川一名假币制售者何某水已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4个月。
审讯室里的“技术正义”,扭曲价值观引深思案件本可至此告结,但主犯之一——19岁的林晓(化名)在审讯室内的发言,却引爆了更深层的争议。面对审讯,他毫无悔意,反而抛出“技术无罪论”:
“钱是什么?不就是国家信用背书的一张纸吗?我们只是复刻信息,证明实体货币的脆弱性。这算不算一种‘压力测试’?”
“那些发空气币圈钱几个亿的‘精英’合法吗?我们至少付出了劳动和电费!”
“规则都是被设定的,我们用技术打破了最核心的‘造钱’规则。这无关对错,只关乎能力。”
这番夹杂无政府主义、技术至上与扭曲批判精神的辩解,虽荒谬却刺痛社会神经:当技术脱离道德约束,会否成为毁灭性力量?
严惩与反思,我们该争论什么?当“00后假币天才”的言论被披露,舆论场瞬间撕裂:
阵营A:严惩不贷@法律之光:“荒谬!技术能成为犯罪借口吗?假币破坏金融秩序,必须重判!”@经济安全:“动摇国之根本!同情犯罪就是纵容对百姓的掠夺。”
阵营B:反思根源@教育观察者:“这群孩子‘高技商、低德商’。教育是否只教技术,忘了教为何而用?”@社会学者:“当年轻人觉得‘印假钞’比找工作更易‘致富’,社会是否该审视机会公平?”
争议焦点:
技术是工具还是原罪? 科技平权时代,如何防范技术滥用?
年轻犯罪者该被挽救还是严惩? 法律如何权衡技能与价值观?
假币真的消失了吗? 电子支付普及下,为何现金犯罪仍瞄准弱势群体?
结语:打印机吐出的,是假币还是时代考题?警方端掉“赛博印钞厂”,大快人心。但案件留下的思考远不止于此:
识别假币小贴士:警方提示“一转二摸三透光”——转动看光变数字,触摸感受凹凸感,透光观察水印与对印图案。
深层警示:我们培养出了最精通技术的一代,是否也赋予了匹配的智慧与敬畏?当家庭打印机不再只印作业,当孩子的编程能力不再用于正途,社会准备好了吗?
反转之后,是更深的思考;冲突之中,藏着时代的真相。
文末互动:
你认为这群00后的言论是犯罪狡辩,还是折射了某些社会问题?在“技术”与“道德”的天平上,我们该如何为下一代增加砝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我们需要一场真正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