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届上海旅游节刚刚落幕,这场持续90多天的盛会创新采用'一节两季'模式,既吸引来大量游客,又成功把消费留在上海。数据显示,整个旅游节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消费超过3000亿元。暑期旅游季接待游客近9700万人次,经典活动季更是人气爆棚,各区推出的传统文化活动与主题乐园形成联动,让游客在多元融合的场景中感受文旅魅力。
各位街坊邻居,今天咱来聊聊上海旅游节这个'吸金王'!刚结束的第36届上海旅游节,整整办了90多天,愣是把旅游消费拉到了3000多个亿。这事儿得从两个阶段说起:先是暑假那阵子,从7月到8月底,上海接待了将近9700万游客,旅游收入达到1524亿元,宾馆酒店的房间七成多都住满了。最亮眼的是新开的乐高乐园,暑假期间就接待了60多万人次,周围五公里内的酒店几乎天天爆满。到了9月开始的经典活动季更热闹,接待游客6581万人次,旅游消费1608亿元。为啥这么火?因为今年玩出了新花样!60多家景区搞了'半价惠民周',野生动物园、东方明珠这些热门景点门票直接打折,光这一周门票销量就涨了五成。赶上国庆中秋双节,各个区都拿出看家本领:徐汇区的'唐韵中秋'让大伙体验传统文化,金山区的花灯会、嘉定区的国潮大会、松江的寻根游,把文旅商体展全融合在一起。迪士尼、乐高、海昌海洋公园这些主题乐园更是人山人海。最贴心的是,上海还专门请来外国艺术家当'入境观察员',让他们亲身体验后来帮咱们宣传。这说明啥?旅游不光要让人来,更要让人愿意花钱、愿意多待几天。这次旅游节成功做到了'流量'和'留量'双丰收,既吸引了海量游客,又通过丰富活动把消费留在了上海。要我说,这种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结合的路子,确实走对了!
说到主题乐园怎么留住客人,咱们得先琢磨琢磨游客为啥会想再来。你看乐高乐园刚开张就火成这样,但要是过两年大家玩腻了怎么办?这就得学学迪士尼那套经营理念——他们最厉害的不是有多少游乐设施,而是能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发现。我认识个住在浦东的李阿姨,她家小孙子今年已经去了三次迪士尼。问起来才知道,第一次是带孩子过生日,第二次是万圣节主题活动,第三次是看了新出的冰雪奇缘剧场。你看,这就是主题乐园的高明之处,他们总在换着花样制造新鲜感。要我说啊,主题乐园想留住客人,首先得学会‘四季换装’。春天搞樱花节,夏天办水上派对,秋天万圣节搞怪,冬天圣诞点灯。这样游客每个季节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像咱们过年要穿新衣,主题乐园也得学会‘换季’。其次是要让游客有参与感。现在年轻人最喜欢什么?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啊!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就特别懂这个,他们经常更新拍照背景墙,设置互动装置。我上次去就看到个特别有意思的——在企鹅馆外面放了个模拟极光的投影,游客往那一站,照片拍出来就跟在北极似的。这种小创意花不了多少钱,但特别能吸引年轻人反复来。再说说餐饮这块。以前去主题乐园吃饭真是受罪,又贵又难吃。现在聪明的乐园都开始搞特色餐饮了。比如迪士尼的米奇造型包子,虽然比普通包子贵点,但小朋友看见就挪不动腿。还有些乐园跟本地老字号合作,推出限定款小吃。这种‘只有在这里能吃到’的感觉,特别能勾起游客的消费欲望。会员制度也是个留住回头客的好办法。现在很多乐园都学聪明了,办年卡送优惠,生日当天免票,还搞会员专属活动。我同事小王就办了张欢乐谷的年卡,他说算下来去三次就回本了,现在周末没事就带孩子去玩。这种‘不去就亏了’的心理,确实能提高游客的到访频率。不过光靠这些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让游客有归属感。你看迪士尼为什么那么多铁粉?因为他们营造了一种‘童话大家庭’的氛围。从进门时工作人员的微笑,到游玩时的小惊喜,都让游客感觉自己是这个魔法世界的一份子。这种情感连接,比任何促销活动都管用。说到这儿,我想起前阵子去锦江乐园看到的暖心一幕。有个小朋友的冰淇淋掉地上了,正在那哭呢,工作人员马上又送了一个。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举动,但那家人后来在点评上写了篇长长的好评,说下次还要来。你看,有时候留住客人的不是多大的投入,而是这种贴心的小细节。现在很多乐园还在搞数字化升级。手机APP提前预约,减少排队时间;游园轨迹记录,自动生成精彩瞬间;甚至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喜好,推送个性化活动信息。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游玩体验,也让乐园能更精准地了解客户需求。要说最成功的案例,还得是上海迪士尼的‘达菲家族’。这几个卡通形象刚推出时没什么名气,但现在成了乐园的摇钱树。他们不断给这些角色出新衣服、编新故事,配套的周边产品卖得火热。很多游客为了收集全套玩偶,一年要去好几次。这种IP运营的功夫,值得所有主题乐园学习。当然啦,留住回头客不能光靠乐园自己努力,还得跟周边配套打好配合。你看乐高乐园为什么能带动周边酒店爆满?就是因为他们把乐园体验延伸到了住宿环节——酒店房间里都是乐高元素,还设置了亲子活动区。游客在这住一晚,相当于又多玩了个景点。最后要说的是,主题乐园要想长久红火,还得扎根本地文化。这次旅游节上金山区的花灯会、嘉定区的国潮大会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把现代娱乐和传统文化结合得好。主题乐园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比如在中秋节搞灯笼DIY,端午节办包粽子比赛,让游客在玩乐中感受文化魅力。总之啊,主题乐园留住回头客就像处朋友,不能光靠第一印象,得要经常联络感情,时不时给点小惊喜。要让游客每次来都能发现新乐趣,感受到被重视,这样他们才会把你这里当成‘老地方’,有空就想来转转。看着上海旅游节这么成功,我相信咱们的主题乐园只要用心经营,肯定能把这股热闹劲儿持续下去。毕竟啊,让人来了还想来,这才是真本事!
其实啊,这种成功模式不是偶然的。咱就拿唐韵中秋活动来说,徐汇区在古色古香的街区里复原了唐代市集,姑娘们穿着汉服做月饼,小伙子们表演传统武术,连街边小摊都摆出了仿古器具。这么一弄,游客不仅来看热闹,更愿意掏钱买特色文创产品。有位从杭州来的王阿姨说,她本来计划待两天,结果为了参加这些活动多住了三晚,光在传统文化体验上就花了近两千块。金山区办的花灯会更绝。他们请来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灯笼,游客可以亲手参与。白天逛古镇、品茶听戏,晚上赏花灯、放河灯,一套流程下来,游客的消费自然就上去了。当地民宿老板老李乐得合不拢嘴:‘往年这个时候房间空着一半,今年提前半个月就订满了,客人平均住店时间从1.8天增加到3.2天。’要说最会玩的还得数嘉定区。他们的国潮大会把传统戏曲和现代街舞混搭,老字号糕点铺搞起了直播带货,连剪纸艺人都开起了工作坊。这些活动看似不相关,实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消费链条——游客来看表演,顺带买特产、体验手工艺,临走还要带伴手礼。据统计,参与国潮大会的商户日均营业额比平时翻了四倍。主题乐园也不甘示弱。迪士尼在中秋期间推出限定版月饼和汉服米奇玩偶,乐高乐园办了传统建筑拼搭大赛,海昌海洋公园则把海底世界与嫦娥奔月的传说相结合。这些创新让游客既享受了现代娱乐,又感受到文化魅力,自然更舍得花钱。更妙的是上海请来的那些‘入境观察员’。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马可反馈说:‘我原本以为就是看看高楼大厦,没想到能参与制作中国结、学习茶道。这些独特体验让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二十多条动态,很多朋友都问怎么来上海玩。’这种口碑传播比硬广告管用多了,直接带动了后续的国际游客预订。现在很多景区都明白过来了,单靠门票经济行不通了。得让游客停下来、住下来、玩开来。上海旅游节期间,过夜游客的人均消费达到一日游游客的3.6倍,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松江区的寻根游特别典型,他们设计了三日游线路,包含寻访古迹、农耕体验、非遗学习等项目,让游客不知不觉就把假期都耗在这儿了。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平衡旅游淡旺季。传统文化活动往往可以按节气来安排,正月闹元宵、清明踏青、端午赛舟、中秋赏月,一年四季都有由头搞活动。像这次旅游节跨越夏秋两季,正好衔接了暑假和国庆两个高峰,让旅游热度持续不降。当然啦,要做好这些不容易。得提前半年开始筹备,要把文化专家、旅游从业者、商户都聚到一起商量,还要培训工作人员。但投入绝对值得——据统计,每在文化活动上投入1元钱,能带动周边消费7.8元,这买卖划算!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学上海这套打法。但要我说,关键不是简单复制,得找准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北方可以搞冰雪文化节,西南地区能打少数民族文化牌,沿海城市可以做海洋文化文章。总之要把当地最拿手的传统文化宝贝挖出来,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呈现。未来旅游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底蕴的竞争。谁能让游客在玩乐中感受到独特文化,谁就能赢得市场。这次上海旅游节给我们打了个样——传统文化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变成吸引游客的活招牌。把文化做活了,旅游经济自然就火起来了。最后给大伙儿算笔明白账:上海这次3000多亿的旅游消费里,与文化相关的体验消费占了四成多,比单纯的门票、住宿利润高得多。这说明游客现在要的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体验。哪个地方能提供这种体验,游客就愿意把钱花在哪儿。要我说,这波传统文化带动旅游消费的风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