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食下水之俗,于先民 “物尽其用” 之智。
先秦《礼记・内则》载“豕望视而交睫,腥;犬赤股而躁,臊”,
虽辨畜禽优劣,却已隐含对内脏的认知。
彼时生产力有限,牲畜为重要资源,除肉外,肝、肠、肚等皆入馔,
既避浪费,亦添滋味,此为食下水文化之滥觞。

汉唐以降,食下水之风渐盛,融入市井民生。
北魏《齐民要术》详载“作肝炙法”,可见其烹饪已具章法;
唐代长安西市胡商云集,胡式卤煮羊杂与本土烹制交融,丰富了下水风味。
至宋,市井文化繁荣,《东京梦华录》记汴京街头 “熬肝夹膜”“炒肺丝”等小吃,
下水成平民美食,尽显烟火气,此乃人文与饮食交融之证。

明清以迄近现代,食下水文化随地域发展更具特色。
北京卤煮、南京鸭血粉丝、四川夫妻肺片等,皆成地方名片。
民俗中,逢年节煮猪杂寓意“杂烩团圆”,
江南婚宴有 “全家福” 杂烩菜含下水,寄寓圆满。
今天,小编跟诸位聊聊,中国人的血肠情怀……
看看这10个地方的血肠,有你家乡吗?

这道承载着300多年历史的美食,自清朝起便在德保人的餐桌上占据重要地位。
德保猪血肠以猪小肠为衣,
内裹米浆与猪血的混合物,经文火慢煮后,色泽深褐,外形饱满。
其特点在于选材讲究,必用当天宰杀的新鲜猪小肠,
搭配浸泡3-4小时的大米,与猪血按比例调和,
再添入葱花、猪油、五香粉等佐料,口感绵韧,熏香四溢,余味悠长。
制作时,先将米浆与猪血混合,灌入洗净的猪小肠,扎紧两端后文火慢煮。
煮熟的血肠可直接切片蘸酱食用,
酱料以葱花、胡椒、酱油、米醋调制而成,亦可煎至肠衣焦黄,外酥里嫩,香甜可口。
如今,德保猪血肠已入选广西非遗名录,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是纳西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纳西语称“麻补”,
其历史可追溯至当地冬季杀年猪的传统习俗。
每年冬季,纳西人家会制作麻补招待亲朋,
甚至将自制的麻补捎给在外家人,足见其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彝族、哈尼族则在年节期间以此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哈尼族更视猪血为神圣物质。
制作时需将糯米浸泡至吸水软化,猪大肠用碱水搓洗去异味;
填料时,糯米与猪血按比例混合,
灌入肠衣后控制填充量为七八分满,再通过水煮、蒸制或高压锅熟化。
成品外皮光滑饱满,切开后红褐相间的横截面诱人,
糯米吸收猪血后呈现晶莹玛瑙色,软糯鲜嫩。

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制作工艺堪称农耕文明的微缩景观:
取新鲜猪血与糯米、玉米碎、花生末混合,佐以八角粉调味,
灌入洗净的猪小肠,文火慢煮至暗红油亮。
这道腊月杀猪宴的重头戏,
河池地区更赋予它"龙蹦"的雅称,
沸水中翻滚的血肠如游龙戏水,暗含对风调雨顺的祈愿。
咬开焦脆肠衣的瞬间,软糯米粒裹着肉香涌出,
猪血的鲜醇与花生的酥脆在舌尖交织,五香粉的辛香则如点睛之笔。

朝鲜族先民为珍惜食材,将猪血与糯米混合灌入猪肠,既避免浪费,又创造出独特风味。
米肠形态质朴却暗藏玄机:
黑紫色猪肠包裹着糯米、猪血、卷心菜与野苏子,经蒸煮后外皮微韧,内里软糯。
咬开瞬间,脂香与米香交织,野苏子的清冽中和了猪血的腥气,
蘸上蒜酱更添香辣,令人一试难忘。
制作米肠需匠心:肠衣用盐醋搓洗去腥,
糯米浸泡后与猪血、蔬菜丁拌匀,灌入肠衣时留两分空隙防爆裂,
蒸煮45分钟再焖20分钟,方得Q弹口感。

其历史可追溯至东北萨满祭祀,后融入蒙古族饮食,
游牧民族将现宰羊血与碎羊肉、荞面、葱蒜混合,灌入羊肠衣,既保留营养,又便于携带。
制作时,需用羊肺注水清洗肠衣,确保洁净无腥。
血肠呈黑红色盘曲状,煮制时火候是关键:
水沸后转小火,待血肠浮起、针刺无血水即熟,此时口感最嫩。
切开后,鲜嫩的血红色与羊肉颗粒交织,香气扑鼻。
吃法多样,可切片蘸蒜蓉辣酱,或搭配沙葱、韭菜花,鲜香中带着微辣;
烧烤时,羊油融化,外皮微焦,内里滑嫩,配内蒙古啤酒更显豪迈。

在川西北黑水河畔的高原藏乡,冬季宰杀牲畜时,
藏民们总将猪血与糌粑、荞麦、辣椒等佐料拌匀,灌入小肠制成血肠。
血肠形态饱满,暗红色血料裹着青稞香与辣椒的热烈。
煮熟后切片,外皮微韧,内里绵软,
野生麻籽的独特香气若隐若现。
配着酸菜汤或玉米馍,胃里立刻升起暖意。
这种“外韧内绵”的口感,恰似高原人的性格——外表坚韧,内心热忱。
黑水血肠,是高原的馈赠,也是时间的味道。

是河北魏县独有的传统美食,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相传曹操行军至魏县时,偶遇乡民用猪血与杂面灌制肠衣烹煮,
尝后大赞其味,自此这道用猪肠、猪血、红薯粉加五香料制成的美食便流传开来,
2011年更被列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形态饱满如琥珀色香肠,
传统做法需将鲜猪血与红薯粉按比例调和,灌入洗净的猪小肠,经文火慢煮定型后切片。
这道暗黑系美食的灵魂在于“猪油提味”,
当地人常将煎好的血肠夹入馍中,戏称“蛤蟆啃泥”。
虽外观粗犷,但血与面的黄金配比、
二十余种香料的渗透,让每口都充满铁锈香与烟火气。

是河南安阳内黄县的传统小吃,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由邱姓屠户发明,以猪血、猪肠、面粉等制成,被列入安阳市非遗名录。
呈粉红色,肠衣包裹着猪血与面糊的混合物,煮熟后切片,可凉调或煎食。
凉调时,蒜汁的辛辣与灌肠的软嫩在口中交织,软而不粘,香而不腻;
煎食则外焦里嫩,猪血如豆腐般滑嫩,肠衣焦香有嚼劲。
做法简单:猪血与面粉按3:7比例混合,灌入洗净的猪肠,文火煮1.5小时,期间扎孔排气。
现代家庭版可用荞麦面替代部分面粉,煮后切片煎至金黄,淋蒜汁即可。

是湖南嘉禾千年传承的“暗黑系”非遗美食,南宋时便被皇帝定为贡品。
以新鲜猪血与糯米1:1混合,灌入反复清洗的猪小肠,
扎成“一扣一扣”的节状,蒸熟后形似暗红玛瑙,表面泛着油润光泽。
传统做法讲究“血不沾水、盐不停搅”,
确保口感滑嫩无腥,肠衣脆弹,咬开是血香与米香的交融,
蘸葱蒜辣椒酱油汁更显咸香微辣。
当地人杀猪必做,冬至街头蒸笼飘香,
2018年入选非遗,如今市场每日现做现卖,切片油煎或直接蒸食皆宜,铁元素含量极高。

其历史可追溯至满族萨满教的祭祀仪式。
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记载,满族先民以整猪为祭品,
祭祀后将猪血与调料混合灌入肠衣煮熟,这便是血肠的雏形。
清代时,沈阳、吉林的白肉馆已将其列为特色,
后融入东北民俗,成为杀猪宴、春节等节庆的必备佳肴。
血肠以新鲜猪血为主料,加入猪油、洋葱末、盐、姜粉等调料拌匀,
灌入反复清洗的猪小肠中,扎紧后慢煮而成。
其形态暗红饱满,切片后纹理清晰,外皮薄韧,内馅细腻绵软,带有淡淡香料味。
与酸菜、白肉同炖,酸菜的酸爽中和了油腻,血肠吸收了肉香与菜鲜,
口感层次丰富,肥而不腻,鲜嫩爽口。

无论是街边小摊的烟火蒸腾,还是家宴餐桌的温暖香气,
那一口鲜嫩浓香的血肠,早已不仅是食物,
更是中国人关于家乡、团聚和生存智慧的味觉记忆。
你最爱的那一口,又藏着哪一座城、哪一个人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心中的血肠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