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又一次坐到谈判桌前,本该是缓解紧张、稳定预期的契机,却因为美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临阵脱逃”变了味。
就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议即将开启前一天,这位原本在谈判名单上的核心人物突然“人没了”,不是生病,也非临时公务,而是被特朗普在内部会议上公开怒怼,气得直接“掀桌子”走人,外界哗然:美国到底是来谈判的,还是来演内斗连续剧的?
但这场风波的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看点,美方对华战略的自相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
美方“自乱阵脚”:从政策混乱到高官撂挑子卢特尼克的缺席不是巧合,而是美国决策混乱的一次集中爆发,这事儿得从“50%规则”说起,美国商务部不久前紧急推出的新规,要求在关键技术领域中,中国资本占比超过50%的企业将被限制在美运营,听起来是“对华强硬”的典型操作,但现实却啪啪打脸。
这项政策在没有充分评估影响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结果直接冲击了一批美国高科技企业的供应链合作,甚至连自家农业产业都叫苦连天。
美企怨声载道,议员也开始反弹,原本想着用这招给中方制造压力,结果先把自己绊了个大跟头。
而卢特尼克的角色,正是这波“搞砸了的强硬政策”中的执行者,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在一次闭门会议上对他大发雷霆,指责其让政策变成“一记空包弹”,更有人形容那场会议像是“真人版的《纸牌屋》”。

卢特尼克当场拍桌子走人,不再参与即将到来的中美谈判。
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这样对待自己的内阁成员,早在第一任期内,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也曾因政策不合被边缘化,特朗普风格一贯如此:不听话就换人,但问题是,频繁换人换政策,代价是美国国际信誉的持续流失。
更关键的是,卢特尼克代表着白宫内部的强硬派,而财政部长贝森特等人则主张“有硬有软”,强调谈判空间,两派在政策路径上严重分歧,直接导致美方在吉隆坡前夕阵容突变,谈判节奏被迫重排。
中方早就看出这一点,并没有在美方“强硬表演”中惊慌失措,反而以稀土出口管控反制,稳稳地把主动权握在手中。
中方不再被动:从“接招”到“设局”这一次,中方的反应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等对方出招再回应”,而是早早布好了阵,稀土出口的管控,就是一记精准打击。
众所周知,稀土是制造新能源、芯片和军事装备的关键原料,中方并没有一刀切,而是通过分类管理、申报周期等方式提高出口门槛,既合规又有效,美国制造业、尤其是电动车和高端电子产业,瞬间感觉“喉咙被卡住了”。
这不是简单的“对等回击”,而是一种战略节奏的设定。
过去中美博弈中,美方常靠“临时出招”打乱对手节奏,而中方则往往处于防御状态,但近两年中方策略明显升级,稀土出口、半导体材料、数据出境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化反制手段,已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政策工具箱”。

换句话说,美方想打一枪换个地方,中方早把各个方向的门都装了锁,还配了报警器。
这也让吉隆坡谈判的基调发生了变化,中方代表在预备会议中明确表示:“合作要有诚意,谈判不能反复。”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表明中方不再接受“你出招我应对”的被动节奏,而是要设定规则、主导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中方在舆论场上也没有放松,从环球时报到外交部发言人,信息传递清晰,美方内部撕裂不是中方的问题,中方将根据自身节奏推进对外经济政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稳定、清晰的政策信号反而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美方频繁换将、政策摇摆,在全球眼中逐渐失去可信度。
谁能坐稳谈判桌,谁才能主导未来规则吉隆坡这场谈判虽然照常开场,但美方阵容缩水,议题也不得不做出调整,原本设定的“农产品市场准入”话题被暂时搁置,因为美方农业利益团体在“50%规则”出台后对白宫表达了强烈不满,他们担心中方反制会波及农产品采购,要求先稳定政策再推进谈判。
这让中方反而掌握了议题设定的主动权。
国际媒体普遍认为,卢特尼克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一次人事风波,而是美方对华战略的根本性迷失,美国一边想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卡脖子”,一边又不得不依赖中国市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结果就是政策反复横跳,谈判团队疲于应付,盟友也开始对美方的承诺产生疑虑。

比如,东南亚国家在观察中美谈判动态时,越来越倾向于与中方进行更稳定的机制性合作,无论是RCEP的深化,还是“一带一路”的对接项目,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国的政策更具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相较之下,特朗普政府“说翻就翻”的风格,让很多国家对美国的“领头羊”角色打了问号。
从更大的层面看,中美关系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你来我往的简单对抗,而是一种复杂的“可控竞争”,中方不再一味回避冲突,而是通过规则设定与全球合作谋求更大主动权,比如在气候合作、全球治理等议题上,中方明确表示愿意与美方合作,但前提是“对等、尊重、连续性”。
而要做到这些,美方首先得把自己内部的事理清,光靠“换人”是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的,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不能靠一个总统的情绪来决定,也不能靠“临时起意”的政策来支撑,中方已经给出清晰信号:合作可以谈,但不能总是你唱白脸我唱黑脸。

那样的剧本,中方已经不再配合。
吉隆坡风波虽已暂告段落,却留下深刻启示,美方的内乱不止于个人冲突,而是战略方向的迷失,中方以坚定反制证明,在核心利益上,妥协时代已成过去。
未来中美关系若想破局,美方必须超越派系争斗,构建连贯政策,中方则将继续以主动姿态塑造规则,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让步,而是基于实力与智慧的平衡,在这场博弈中,谁更清醒,谁才能引领潮流,掀桌子容易,但想稳稳坐下谈,还需拿出诚意与担当。

信息来源:中美经贸磋商即将在马来西亚举行——环球时报2025-10-24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