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人临终前最担心什么?是家业无人继承,还是怕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公元556年冬,宇文泰躺在病榻上,心里恐怕五味杂陈。他这一生,从关中起家,到建立府兵制,再到创立六官体系,每一步都走得稳当。可就在生命尽头,他最信任的侄子宇文护,能否保住他留下的这份基业?这恐怕比面对北齐的高欢还要让人头疼。

宇文泰这人,真不是一般人。他搞的那套"六官制",说白了就是把鲜卑那一套彻底扔掉,直接复刻《周礼》。这操作,放在今天来看,相当于一家公司上市前突然宣布要改名为"周朝有限公司",还把企业文化包装成三千年前的样子。当时多少人心里犯嘀咕?但宇文泰就敢这么干,而且干成了。他这是在告诉所有人:不管我什么血统,我才是华夏正统的代言人。

可接班人选这块,宇文泰是真犯难了。一边是23岁的庶长子宇文毓,能干又成熟;另一边是15岁的嫡子宇文觉,根正苗红但年纪太小。按理说选宇文毓最稳妥,可谁让人家有个"史上最强岳父"独孤信呢?

独孤信这人,简直是西魏版的"全能王"。打仗是一把好手,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手下培养出来的杨忠、韦孝宽这些猛将,个个都是狠角色。如果宇文毓继位,独孤信作为岳父,影响力会有多大?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在那个外戚干政比家常便饭还普遍的年代,宇文家的江山最后会不会变成独孤家的?宇文泰不敢赌。

所以,后来朝堂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其实早有预谋。尚书左仆射李远直接拔刀,刀尖直指独孤信,放话:"谁敢反对立世子,我就砍了谁,哪怕你是大司马独孤信!"这哪是一时冲动?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摊牌。这一刀下去,不仅断了宇文毓的皇帝梦,也宣判了独孤信的悲剧命运。

话说回来,宇文泰这人也真够狠的。为了扶持一个15岁的孩子上位,这帮玩了一辈子权谋的老狐狸,最后竟然选择了最原始、最流氓的方式来清场。说白了,就是没时间了。宇文泰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必须尽快把接班人问题搞定。

更讽刺的是,就在宇文泰忙着安排接班人的时候,西魏军队正在南梁的地盘上大肆掠夺。江陵一战,十几万南朝百姓,不管你以前是王公贵族还是大才子,通通沦为奴隶。浑天仪、日晷表这些代表正统的宝物,也被一股脑全打包运回了长安。南梁的萧家在文学史上那是顶流,但在治国这种硬实力比拼上,真的是被北方这帮狠人按在地上摩擦。

当南朝的名士后代在北方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时,这不就是古代版的"降维打击"吗?你跟人家讲情怀,人家跟你讲收割,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所有的掠夺、改制、清洗,都是宇文泰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干净的摊子。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定下世子不到半年,50岁的宇文泰就突然病倒了,病情恶化得特别快。这位隐忍了一辈子的雄主,和他在东边的一生之敌高欢一样,都要带着遗憾离场了。

临终前,他把宇文护叫到床前,托付后事。这时候局面有多凶险?主少国疑,外面北齐虎视眈眈,内部那几个"柱国"大将军个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谁会服一个44岁的侄子和一个15岁的孩子?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虽然手里拿着遗命,但心里虚得不行。他找到了资格最老、最懂政治的于谨。这位于老将军没玩虚的,在选举大会上,直接向宇文护下跪。

这一跪,简直值千金。它彻底绑架了群臣,把宇文护的地位硬生生抬了上去。紧接着,在557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宇文泰死后不到三个月,宇文护就废掉了西魏恭帝,把宇文觉扶上了皇位,建立了北周。

那个被拔刀恐吓的独孤信,后来退朝时居然还向李远道谢,感谢他帮自己洗脱嫌疑。这份隐忍,简直可怕。但也正因为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即便后来处处退让,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逼自尽的结局。

而那个没被选中的宇文毓,后来虽然也当了皇帝,却依然死在了宇文护手里。宇文泰这一生几乎每一步都走对了,可谁能想到,他精心设计的接班人安排,最后还是出了问题?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但宇文泰是那个造时势的人。他建立的府兵制和关陇集团,成了后来隋唐盛世的基石。如果老天再给他十年,也许就没有后来杨坚什么事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完成一个"从周到周"的循环。

历史从来不看如果,只看结果,哪怕这个结果是用无数人的血泪堆出来的。宇文泰留下的北周,就像一台刚刚组装好的战争机器,虽然驾驶员是个新手,虽然副驾驶坐着个专横的堂兄,但它已经不可阻挡地启动了。

南边的陈霸先和他的兄弟们,趁着北方权力交接的空档还能再喘口气,但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因为,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正踩着无数英雄和枭雄的尸骨,大步向我们走来。
你说,如果当初宇文泰选了宇文毓,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还是说,独孤信的权势太大,最终还是会取而代之?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真让人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