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巨硬”真的来了,马斯克成立 “巨硬” 挑战微软,AI 重构软件生态

埃隆・马斯克新公司 “巨硬”(Macrohard)的命名,堪称科技史上最精彩的挑衅之一。中文的 “巨” 对 “微”,“硬

埃隆・马斯克新公司 “巨硬”(Macrohard)的命名,堪称科技史上最精彩的挑衅之一。中文的 “巨” 对 “微”,“硬” 对 “软”,英文的 “Macro” 对 “Micro”,“hard” 对 “soft”,这场针对微软的 “贴脸开大”,揭示了科技巨头之间前所未有的 AI 主导权争夺战。

商业竞技的舞台上,马斯克再次展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特质。2025 年 8 月初,他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 “巨硬”(Macrohard)商标申请,覆盖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语音和文本生成软件、编写代码和设计视频游戏的人工智能工具,以及图像、视频和语言理解系统。

这家新公司的定位是一家纯粹的 AI 软件企业。马斯克认为,鉴于微软等软件公司本身不生产物理硬件,理论上完全有可能通过 AI 技术模拟并替代它们的核心业务。

01 巨头恩怨:马斯克与盖茨的多年积怨

“巨硬” 公司的成立,不仅是商业上的竞争,更是马斯克与比尔・盖茨之间长期恩怨的延续。在公司层面,双方早已是 “老冤家”。

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比尔・盖茨被曝出持有高达 5 亿美元的特斯拉空头头寸,赌特斯拉会破产。在一则后来被曝光的短信中,马斯克直接质问盖茨,而盖茨回复:“很遗憾,我还没平仓。我想和你聊聊慈善事业的可能性。”

马斯克的回答则毫不客气:“对不起,当你大规模做空特斯拉 —— 这个为解决气候变化做出最大贡献的公司时,我无法认真对待你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慈善事业。”

在个人层面,两人的交锋更是从商业分歧升级到了 “人身攻击”。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比尔・盖茨挺着肚子的照片,并配文:“如果你想快速败性,我给你推荐这个(in case u need to lose a boner fast)。”

02 AI 战略:用多智能体系统重构软件生态

马斯克的野心远不止于一个挑衅性的公司名字。早在新公司宣布前,他就曾公开表态正在打造一个多智能体 AI 软件公司。

具体来说,就是让旗下的 Grok 衍生出数百个专门的 AI 智能体,有的负责编码,有的负责生成图像视频,有的负责理解用户需求。这些 AI 智能体好比一个虚拟员工团队,在虚拟机里协同工作,不断模拟人类与软件的交互,直到最终复刻出的产品达到完美。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用一个 AI 黑箱,直接替代掉微软的核心业务。举个例子,微软卖 Office 全家桶,巨硬就直接用 AI 生成一个功能一模一样的东西。

这种从根本上颠覆对方商业模式的想法,体现了马斯克一贯的竞争哲学。

03 技术支撑:xAI 与超级算力的双引擎驱动

“巨硬” 公司并非空中楼阁。从媒体爆料来看,巨硬与 xAI 在孟菲斯的 Colossus 2 超级计算机项目密切相关。马斯克已证实计划采购数百万块英伟达的 GPU。

所以巨硬这家公司可以说是在 AI 能力上由 xAI 来支持,算力上由 Colossus 2 来支持。这种 “AI + 算力” 的双引擎架构,为巨硬挑战微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实际上,马斯克旗下的 xAI 早已开始布局生产力工具。2025 年 6 月,逆向工程师 Nima Owji 就发现 xAI 正在为 Grok 开发一款支持表格的高级文件编辑器。

科技媒体 TechCrunch 认为这一举动暗示了 xAI 公司正采取措施,通过在生产力工具中整合 AI 辅助功能,与 OpenAI、谷歌和微软等巨头展开竞争。

04 微软应对:Copilot AI 已集成至办公套件

面对潜在挑战,微软也没有坐以待毙。2025 年 8 月,微软将 Copilot AI 功能添加到 Excel 中。

这款 AI 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公式、总结数据和生成文本,使用简单的提示就能操作。但它仅适用于简单任务,不能用于精确计算或财务报告。

微软明确警告用户不要将 Copilot 用于高风险任务,如财务报告、法律文件或任何需要高准确性的工作。这反映了当前 AI 技术在精确性方面的局限性。

微软在生成式 AI 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与 OpenAI 达成数十亿美元协议后,将其集成到 Microsoft 365 工具中。Copilot 允许用户在 Excel 中使用自然语言提示,使数据汇总、分类和头脑风暴等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05 行业影响:AI 重构软件生态的可能性与挑战

“巨硬” 的出现,不仅是两家公司的对决,更可能引发软件行业的 “范式革命”。

长期来看,传统软件行业依赖 “功能迭代 + license 收费” 的模式,微软凭借数十年积累的技术壁垒和生态优势,在办公软件、企业服务等领域占据垄断地位。

马斯克提出的 “AI 模拟软件” 思路,试图绕开传统软件开发的复杂流程 —— 无需逐一复刻代码,只需通过 AI 学习软件的输入输出逻辑,就能生成功能对等的产品,这可能彻底打破现有技术壁垒。

然而,这场 “颠覆” 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技术可行性,尽管 AI 在代码生成、功能模拟上已有突破,但要精准复刻微软 Office、Azure 等复杂软件的所有细节,尤其是企业级服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仍需跨越巨大难关。

其次是法律风险,“模拟现有软件功能” 可能触及知识产权问题,微软若以侵权为由发起诉讼,将对 “巨硬” 的发展造成阻碍。最后是市场接受度,企业客户对软件的兼容性、数据迁移成本极为敏感。

06 未来展望:AI 重构软件生态的漫长道路

巨硬公司与微软的对决,代表了软件产业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一种是微软传统的渐进式改进路径,另一种是马斯克倡导的 AI 颠覆式路径。

有分析师认为,若 “巨硬” 能实现技术突破,可能倒逼微软加速 AI 转型,推动整个软件行业向 “AI 原生” 方向发展。

但也有观点指出,马斯克过往项目常因激进目标面临延期(如特斯拉 Cybertruck),“巨硬” 能否落地仍需时间检验。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竞争都已经揭示了软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AI 将成为重构软件生态的核心力量。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可能面临根本性变革,而 AI 驱动的软件生成方式可能会逐渐成为重要补充甚至替代方案。

总结

巨硬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人机交互方式正迎来新一轮变革。从微软 Copilot 的谨慎部署,到马斯克试图用 AI 完全重构软件生态,两大科技巨头的竞争揭示了软件产业发展的两种路径。

软件行业正站在 AI 重构的前夜,无论最终谁能胜出,用户都将成为这场技术竞赛的受益者,迎来更加智能、高效的生产力工具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