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别想独吞!格陵兰岛 3850 万吨稀土引疯抢,美欧日撕破脸,上演狗咬狗一嘴毛的荒诞场景…
2025年10月,距离特朗普重返白宫刚刚过去半年有余,他那套“美国利益至上”的陈旧论调便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回荡。
可这一次,即便是最忠诚于美国的欧洲盟友,也不再对其言听计从。
他们放弃了等待美国发号施令的被动姿态,选择主动出击,另立门户构建新的合作框架。
格陵兰岛,这座被万年冰川覆盖、常住人口不足六万的北极孤岛,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全新风暴中心。
引爆这场风暴的导火索,并非硝烟弥漫的战争,也不是严苛的经济制裁,而是埋藏在永久冻土层下的稀土资源——那些被誉为让智能手机、精确制导导弹、电动汽车等现代工业产品正常运转的“工业维生素”。
格陵兰岛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价值?
值得欧盟与日本甘愿冒着得罪美国的风险,抢先一步展开布局?
答案隐藏在一组足以撼动全球产业格局的数据中:地质勘探机构的最新估算结果显示,格陵兰岛的稀土储量保守估计高达3850万吨。
全球已探明的稀土总储量约为1.2亿吨,仅格陵兰岛这一座岛屿的储量就占据了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优势在于,这里的稀土矿不仅储量惊人,而且矿石品位极高,伴生的有害杂质元素含量极低,其提炼加工成本相比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要低出不少。
谁能率先掌控格陵兰岛的稀土开发权,就等同于握住了未来十年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命脉。
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还远不止于稀土资源。
它横跨北极圈核心区域,牢牢扼守着北冰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运咽喉要道。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北极航道的通航周期逐年延长,未来从东亚港口出发前往欧洲的货轮,若选择北极航线,相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航程可缩短近40%。
掌控格陵兰岛,不仅意味着掌控了关键的战略资源,更等同于掌控了未来全球贸易的全新动脉。
难怪特朗普从2019年起就反复提及“收购格陵兰岛”的设想,在2025年3月的国会演讲中更是直言不讳地放话:“美国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将获得格陵兰岛的控制权。”
这番言论充满了19世纪殖民主义者的傲慢口吻——一块土地,只要我看上了,就必须归我所有。
但21世纪的国际秩序早已不是殖民时代的翻版。
格陵兰岛名义上隶属于丹麦的自治领地,实则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利,其中就包括独立的外交决策权和资源开发主导权。
格陵兰民众对“被当作商品买卖”的提法极为敏感。
2019年特朗普首次提出“购岛”设想时,时任格陵兰自治政府主席便直接强硬回怼:“格陵兰岛不是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我们绝不会出售。”
这句话在当时被全球媒体当作笑谈传播,如今回望,却成为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美国如果真的认为仅凭几句威胁就能拿下格陵兰岛,那无疑是对现代国际政治逻辑的严重误判。
相比特朗普的鲁莽,欧洲决策者显然清醒得多。
他们深知,依靠强权硬抢绝非可行之道,但通过平等合作的方式却能实现共赢。
就在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为“购岛计划”激烈辩护、与反对者唇枪舌剑之际,欧盟已悄悄派出负责内部市场事务的高级官员塞茹尔内,秘密飞往东京。
在一场不对外公开的闭门访谈中,塞茹尔内直接亮明底牌:欧盟计划与日本携手合作,共同开发格陵兰岛的稀土及其他关键矿产资源,核心目标是打造一条“既不依赖美国,也不依附中国”的独立供应链体系。
所谓的“不依赖美国”,背后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美国再也无法凭借资源优势对我们实施牵制与施压。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塞茹尔内抵达东京的前两天,丹麦已联合德国、法国、挪威等欧盟及北欧国家,在格陵兰岛北部海域举行了代号为“北极之光”的联合军事演习。
演习内容涵盖极地搜救、海上联合巡逻、冰区航行战术等常规科目,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核查参与方名单便会发现,长期主导北极军事事务的美国,此次竟然未收到任何参与邀请。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北极地区的任何重大军事活动,美国始终都是核心参与方甚至主导者。
此次被明确排除在外,传递的信号清晰而强烈:欧洲正在着手构建一个不包含美国的北极安全合作架构。
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合作范畴,上升到战略层面的“去美国化”布局。
欧盟为何偏偏选择与日本联手?
这步棋充分展现了欧盟战略决策的精妙之处。
日本虽然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但在稀土加工利用领域,却是隐藏的顶尖强者。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敏锐地察觉到稀土资源对高科技产业的决定性意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稀土产业链。
如今,日本企业已掌握全球最先进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尤其在钕、镝等制造高端永磁体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的回收再利用领域,几乎形成了垄断性优势,占据了全球高端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此外,日本还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尽管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日本企业积累的庞大海外资产规模,足以支撑格陵兰岛这种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资源开发项目。
对日本而言,此次与欧盟合作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作为一个连铁矿石、石油等基础工业原料都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日本对资源安全的焦虑早已深入民族心理。
格陵兰岛丰富的稀土资源,不仅能有效缓解日本对中国稀土进口的依赖(目前日本约6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更能帮助日本正式跻身北极事务的“核心参与圈”。
在此之前,日本在北极理事会中仅拥有观察员身份,在北极事务决策中几乎没有话语权。
而一旦成为格陵兰岛资源开发的核心参与方,日本在北极事务中的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
有网友形象地调侃:“日本这是借助格陵兰岛的资源开发项目,为自己购置了一张北极事务的VIP入场券。”
日本对格陵兰岛的布局其实早已悄然展开。
2025年5月,日本前外相上川阳子以“推进科研合作”为名义访问格陵兰岛,对外宣称是为日本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未来Ⅱ号”寻求极地作业的合作机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科研合作只是幌子。
新一代破冰科考船究竟具备哪些能力?
它不仅拥有强大的破冰航行能力,更可搭载先进的声呐探测系统、磁力仪、海底钻探设备等专业装备,其实际具备的资源勘探能力远超普通科考需求。
格陵兰自治政府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未点破,反而以极高的规格热情接待了上川阳子一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答案很简单,对格陵兰自治政府而言,引入更多的合作方,就意味着在与大国的博弈中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
特朗普真的会对欧日联手的举动坐视不管吗?
他此前不是曾暗示可能采取“军事手段”吗?
事实的确如此,2025年春天,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专访时,曾语气强硬地威胁道:“如果必要,美国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维护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这番言论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众多国际媒体纷纷猜测,特朗普是否在暗示将对格陵兰岛事务采取军事干预。
但冷静分析便会发现,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只是口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