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他:“你胆子也太大了,现在经济这么差,敢辞掉铁饭碗?”
他夹了口菜,慢悠悠说:“不是胆子大,是公司先‘不要’我了——去年降薪30%,
今年把我调到售后岗,天天被客户骂,我不走等着被耗死?”
这两年我发现个怪现象:大家嘴上喊着“经济难、赚钱苦”,可身边总有人突然“跳车”——
有人辞了职去学AI绘图,有人离婚后搬去郊区搞民宿,
连小区门口的Tony老师都把理发店隔出一半,摆上自己做的串珠手链卖。

不是他们疯了,是这个时代的“生存规则”早就换了。
你以为的“不稳定”,其实是新的“保命符”上个月刷到条热搜:“35岁程序员转行开网约车,月入2万”。
评论区吵翻了,有人骂“读书有什么用”,有人酸“这是幸存者偏差”。
可我知道,那个程序员白天开车,晚上还在网上教别人写代码——他不是“转行”,
是把自己拆成了“司机+讲师”两个身份。
你发现没?现在的人早就不迷信“一份工作干到老”了。
公司说裁员就裁员,说降薪就降薪,老板画的饼比月球还大,
可五险一金都快交不起了——
谁还敢把自己的命绑在“系统”上?
我表妹在广告公司做了5年策划,去年被优化后没找工作,
反而开了个小红书账号,专门教宝妈“用PPT做成长手册”。
现在每个月接10单,一单收费800,比上班时还自由。
她说:“以前觉得‘稳定’就是天天打卡、领工资,
现在才明白——稳定是你自己说了算,不是老板说了算。”

前几天在小区快递站取件,听见两个阿姨聊天。
“你家闺女最近咋不见人影?”
“报了个短视频剪辑班,晚上学完课就拍视频,说要做本地美食探店号。”
“都这时候了还瞎折腾?”
“折腾总比躺着强啊!上个月她靠带货赚了3000,够她自己交房租了。”
你发现没?现在的人焦虑起来,根本不躺平。
以前焦虑了,刷手机、骂老板、等别人来救;
现在焦虑了?先扫码付定金报课,晚上回家剪视频、写文案、搬快递——
谁还有空emo啊,先搞钱再说。
包括我自己。
去年我把公众号停更了三个月,不是摆烂,是报了个数据分析课。
白天上班摸鱼学Excel,晚上回家练Python,
周末去兼职做市场调研——现在接一个数据分析的私活,顶我以前写三篇推文。

不是我多上进,是现实逼的:你不主动找活干,活就会主动“抛弃”你。
连婚姻都开始“算账”了,不是冷血,是真没力气吵前阵子参加同学聚会,聊起离婚率,
班长突然说:“我和我老婆上个月办的手续,没吵架,和平分手。”
我们都愣住了——他俩可是大学情侣,结婚12年,孩子都上小学了。
班长苦笑:“不是不爱了,是太累了。
她想让我换个离家近的工作,我想多赚点钱供房贷,天天说不到一块儿去。
后来一想,与其互相耗着,不如各过各的——她周末来看孩子,我负责房贷,反而清净。”
这两年见了太多“离婚不吵架”的中年人。
不是心冷了,是精力先被生活榨干了。
以前觉得婚姻是“一辈子的承诺”,现在发现:
能互相托底、一起赚钱、别给对方添堵,就已经是顶配了。
你能帮我接孩子,我能帮你还信用卡,周末一起摆摊卖货——就继续过。
要是天天为钱吵、为家务烦、为未来愁,那不如体面分开,至少还能留点力气赚钱。

上周和一个创业者聊天,他说了句话我特别认同:“现在的人,
要么活成‘公司’,要么活成‘耗材’。”
什么意思?
公司需要你时,你是“人才”;不需要你时,你就是“成本”。
但如果你自己能拉订单、管现金流、定价格——你就不是“耗材”,你是自己的“老板”。
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从现在开始,给自己搭个“三小件”:
第一件:能随时变现的“手艺”。
不用多高级,会做饭就拍美食教程,会修家电就接同城维修,
会写文案就帮小老板写朋友圈——哪怕每月只赚2000,也是你自己的“小金库”。
第二件:不依赖平台的“流量”。
在小区群里混个脸熟,在小红书发点干货,
在朋友圈分享你的小生意——客户握在自己手里,比公司给的“资源”靠谱一万倍。
第三件:能快速切换的“身份”。
别把自己钉死在“XX公司员工”的标签上。
你可以是“白天上班的会计,晚上摆摊的手作娘”,
也可以是“周末带娃的妈妈,工作日接单的设计师”——身份越灵活,抗风险能力越强。

这两年总有人问我:“大环境什么时候能好起来?”
我想说:别等了。
系统不会为你我停下脚步,老板不会突然良心发现,婚姻也不会自己变完美。
真正的稳定,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的”。
你手里有几个能赚钱的活计?有多少愿意买单的客户?有几套随时能切换的生存方案?
想明白这些,比天天骂大环境有用多了。
毕竟,这个时代,谁先把自己活成“小系统”,谁就能活得更稳。
你开始搭自己的“小系统”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