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最大的石油储量(3038亿桶)以及人均GDP(1691美元)形成极为刺眼的反差;当700万的难民潮与9%的经济增速(2024年)相互交织成一种魔幻般的现实,委内瑞拉正在以血泪书写一部关于“资源诅咒”的现代启示录。

这个南美国家的故事,远非“坐拥金山却不会挖”这样简单的叙事,而是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地缘政治豪赌——当查韦斯举起“反美大旗”的时候,或许就已经注定要为这场理想主义的实验付出惨痛的代价。
2014年的油价暴跌,成为委内瑞拉命运的转折点。这个曾凭借360万桶日产量(占GDP的95%),跻身拉美最富国家的石油巨人,在制裁铁幕之下迅速崩塌:2019年日产量暴跌至不足60万桶,通胀率飙升至130%,医院缺药、学校停课、电力瘫痪的场景成为日常。

美国冻结300亿美元海外资产、切断国际金融渠道、禁止石油交易的组合拳,精准地击中了这个“石油依赖症”患者的要害之处。
但制裁真是唯一元凶吗,当老挝(人均GDP为2124美元)凭借着中老铁路以及旅游业,稳步地实现脱贫之际;而委内瑞拉却陷入了这样一种“越遭受制裁就越是反抗美国,越是反抗美国就越是被制裁”的恶性循环之中。
查韦斯政府把石油当作对抗美国的“战略武器”,2006年构建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用以与美国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相互抗衡。不过,其结果不但失去了曾经占据出口60%的美国市场,就连传统盟友巴西和哥伦比亚也因为担忧惹祸上身而渐渐变得疏远。

这种“以资源当作筹码的地缘博弈”,最终令委内瑞拉从国际能源市场的核心玩家,变为了边缘角色。查韦斯时代“21世纪社会主义”的激进改革,将地缘政治对抗推向了极致。
国有化运动没收了13家外资石油公司的资产,建立了“石油换粮食”计划,以此向盟国输送补贴,甚至还利用低价石油去资助古巴、尼加拉瓜等左翼政权。

这种“用石油买朋友”的策略,在短期内的确构建起了反美阵营,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将国家信用给透支了——当美国在2017年全面实施制裁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拉美国家敢于公开地站出来声援。
地缘孤立如何加剧经济崩溃,2024年委内瑞拉石油出口量突破了百万桶日。

这种“把鸡蛋全都放进一个篮子”的贸易结构,暴露出在地缘孤立状态之下所具有的那种脆弱性。正如能源专家李绍先所言:“委内瑞拉用三十年证明,地缘政治对抗的代价,最终要由普通民众承担。”

经济崩溃所引发的人类悲剧,远远比那些数字更加令人触目惊心。2024年联合国的报告表明,有770万委内瑞拉人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意味着差不多每4个国民当中就有1个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他们穿越中美洲丛林之时遭遇了黑帮的勒索;在哥伦比亚边境被迫开始从事性工作;甚至有母亲为了筹集路费,将孩子卖给了人口贩子。
这些“经济难民”的遭遇,揭开了地缘政治博弈最为残酷的一面——当大国把石油当作武器之时,普通人就连选择生存的权利都被无情地剥夺了。
尽管2024年GDP增长到了9%,通胀率下降至12.1%——这是12年来首次跌破13%的关口,但是公务员每月工资仍不到70美元,教师更是仅有20美元的月收入。
这种“增长不增收”的怪圈,源于地缘孤立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畸形状态:石油占出口的份额达到90%,而制造业所占的比例却不足5%。

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没有产业多元化的经济复苏,不过是沙上筑塔。”
委内瑞拉的困境,本质乃是“地缘战略误判”与“资源诅咒”的双重叠加。当查韦斯将石油当作对抗美国的“核武器”之际,却忽略了这种武器最为重要的弱点——它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以进行维护,不过制裁却恰恰把资金链给截断了。反观沙特凭借着“石油+美国安全保护伞”的组合策略,不仅保住了市场份额,还顺畅地推进了经济多元化。
(数据来源:央视新闻《委内瑞拉2024年经济增长9%》、《全球震呆!绝望的委内瑞拉,通胀4000倍,770万人被迫逃离》、《委内瑞拉是石油大国被制裁多年,为何能在封锁中重新站稳脚跟?》)
声明:文章内容90%是作者原创的,少量数据、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是作者严格审核跟复核的。文章里的图片、视频素材都来源自真实素材或AI原创。文章内容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