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个沉迷军事时政、痴迷地缘博弈、用显微镜看战场的军情分析员。

伊朗首都遭到袭击(资料图)
话不多说,直切要害:伊朗强硬表态,“泥石”导弹射向以色列,普京火速发声,美紧急部署第三艘航母
6月19日凌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宣布对以色列发动了代号“真实承诺3”的第13轮打击行动。这一次,伊朗亮出了射程高达2000公里的“泥石”地对地弹道导弹,目标直指以色列境内。而就在前一天深夜,伊朗已使用该型导弹进行了第12轮打击。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火速发声,明确表示俄罗斯与伊朗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不包含国防内容”,伊朗也“未向俄请求军事援助”。更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已着手向中东附近部署第三艘航母“福特”号。
针锋相对的表态背后,是激烈交锋的博弈真相。 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伊朗“想要谈判”甚至“愿意到白宫”,这一说法遭到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严厉驳斥:“从来没有伊朗官员请求到白宫门前卑躬屈膝”,“伊朗不会在胁迫下谈判”。伊朗的回应清晰而强硬——尊严不容践踏。同样被伊朗嗤之以鼻的,是所谓“伊朗核设施被摧毁”的论调。普京在声明中特别指出:“伊朗的地下工厂依然存在,这些工厂并没有发生什么。” 这无疑是对以色列所谓“战果”的直接否定。伊朗方面更以实际行动回应质疑——其革命卫队宣称,其先进的“法塔赫导弹已成功突破以军防御,‘完全控制’以色列领空”,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特朗普(资料图)
伊朗的反击并非无的放矢。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造成了触目惊心的585人死亡、1326人受伤。面对家园被毁、同胞罹难,伊朗的导弹反击是对国家主权遭受野蛮侵犯的必然回应。反观以色列,其宣称的“绝对防御”神话正面临严峻考验。以军方承认,自冲突爆发至18日,已遭遇伊朗超过400枚弹道导弹和约1000架无人机的饱和式攻击。更关键的是,以军赖以拦截远程导弹的“箭式反导系统的弹药库正严重告急”。以方内部评估显示,若无外援,其防空体系恐难再支撑10至12天。这无疑暴露了其战略防御能力的脆弱性。
紧张局势下,域外大国的动作耐人寻味。 美国一面高调调兵遣将,“福特”号航母即将加入中东海域,与“卡尔·文森”号及正在途中的“尼米兹”号形成三航母威慑阵势,显露出深度介入的姿态。另一方面,却开始紧急转移部署在中东基地的部分飞机舰船,并撤离驻以色列外交人员家属及本国公民,这种“进与退”的矛盾,映射出其对局势失控的深层担忧。普京的发言则耐人寻味。他一方面澄清条约的防御限制,另一方面又透露俄方曾主动提议协助伊朗建设防空系统,只是“伊方兴趣不大”。这既划清了界限,又微妙地维持了俄伊战略合作的想象空间。中国在此刻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驻以色列使馆迅速行动,自6月20日起组织协助自愿撤离的中国公民分批、安全地经贝京口岸转移,全力保障海外同胞的生命安全。

美国航母(资料图)
这场围绕伊朗与以色列的激烈对抗,绝非简单的地区冲突。它是大国战略角力的延伸,是国际秩序面临挑战的缩影。伊朗以“泥石”重锤砸向以色列的铁穹,是对霸权逻辑的奋力抗争;而美国三艘航母压境,则是强权政治的再次投射。当战火在波斯湾与地中海之间燃烧,和平的曙光显得如此珍贵。在谴责暴力升级的同时,我们更应看清:唯有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回归对话协商的正轨,才能真正解开中东这片土地上的仇恨死结。任何一方试图以绝对军事优势碾压对方,终将陷入钢铁与鲜血交织的无尽漩涡——这漩涡吞噬的,是无数平民的生命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