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州荒原上,一座钢铁巨兽睁开了眼睛。
它不靠燃油,不烧天然气,它的燃料是数据,它的呼吸是电流。这座占地数十公顷、耗资百亿美金的庞然大物,是OpenAI在得克萨斯州启动的“星际之门”首座AI超算中心。它不是科幻电影里的设定,而是已经投入运行的现实。1吉瓦(GW)级的电力负载,相当于一座百万人口城市的用电总量,全部用来运行成千上万块英伟达GPU,训练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
你可能会问,一个AI模型,真需要这么大的电吗?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如果把训练一个大模型比作烧一锅水,那传统计算就像用煤气灶,而现在的AI超算,是在用核电站级别的热源去烧。不是因为水变多了,而是因为这锅水要烧到前所未有的温度——让机器真正“理解”语言、逻辑、甚至人类情感的临界点。这个过程,极其耗能。

1吉瓦是什么概念?它足够点亮一亿个LED灯泡,或者驱动十万辆特斯拉同时充电。得州电网原本以为自己够强,可当OpenAI提出接入请求时,当地电力公司还是倒吸一口冷气。这不是简单的扩容,而是对整个能源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义。某种程度上,OpenAI正在做的,不是“用电”,而是“再造电网”。他们联合能源公司,铺设专用输电线路,部署储能系统,甚至考虑自建核电微堆。这已经不是科技公司租用电厂的时代了,而是科技公司反过来主导能源布局。
这背后,是一场全球性的能耗博弈。英伟达的H100、B200芯片,每一块的功耗都超过700瓦,堪比一台小型微波炉持续运行。而一个超算中心动辄部署十万块以上。供应链的紧张,不只是芯片产能的问题,更是电力、冷却、土地、政策的综合角力。得州之所以成为首选,不仅因为地广人稀、电价相对便宜,更因为它的电网独立于美国本土两大电网,政策灵活,适合“试验性”项目落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地居民发现,自己家的电费在悄悄上涨。一个小镇的电价,因为超算中心的接入,半年内上调了18%。这不是阴谋论,而是真实发生的经济传导。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免费的。当我们在手机上流畅使用AI助手时,背后可能是某个遥远小镇家庭在为多出的电费发愁。
这让我想起中国的情况。我们的AI发展同样迅猛,但路径有所不同。我们更强调“集约化”与“绿色化”。比如在内蒙古、宁夏等地建设的国家级算力枢纽,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驱动数据中心。不是一味追求单体规模,而是追求系统效率。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不会建出“最贵”的AI设施,但我们正在尝试建“最可持续”的。
OpenAI的这一步,像是一次激进的实验。它证明了AI的算力需求已经大到足以重塑能源格局。但这也提醒我们:技术狂奔的同时,必须有人去思考代价。谁来承担?如何分摊?怎样让普通人不只是旁观者,而是受益者?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竞赛的核心——GPU,依然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英伟达的芯片,成了数字时代的“石油”。而中国也在加速自研AI芯片的步伐。寒武纪、华为昇腾、壁仞科技,这些名字或许还不为大众熟知,但它们的存在,让未来的算力版图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回到“星际之门”这个名字。它听起来很宏大,但真正的“门”,或许不是通往星际,而是通向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数据驱动、算力为王、能源重构。我们正站在门槛上。
这座超算中心启用的那天,没有烟花,没有演讲,只有电流涌入机柜的嗡鸣。但那一刻,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信源:OpenAI官方博客、The Information、Bloomberg、Texas Public Utility Commission公开文件、IEEE Spectrum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