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iPhone 17 Pro Max被曝机身褪色:高价旗舰,为何连颜色都守不住?

最近,不少刚入手iPhone 17 Pro Max的用户发现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手机的颜色,居然会“消失”。尤其是买

最近,不少刚入手iPhone 17 Pro Max的用户发现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手机的颜色,居然会“消失”。

尤其是买了“星宇橙”和“深蓝色”这两个热门配色的朋友,晒了几天太阳,或者只是放在窗边充了个电,再拿起来一看,边框颜色变淡了,相机岛区域甚至直接褪成了粉金色。

有人调侃:“我花一万多买的橙色手机,怎么晒着晒着变成玫瑰金了?

苹果这是送我免费换色服务?”

这事听起来有点荒诞,但确确实实发生了。

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用户晒出对比图:

一边是刚拆封时鲜艳夺目的橙色,另一边是使用不到一周后泛白发灰的金属边框。

更奇怪的是,只有铝合金部分褪色,背部的玻璃面板却完好如初,整台手机看起来像是“拼接”出来的。

苹果官方对此的回应是:

正常使用下颜色不会变化,褪色可能是高温、紫外线或不当清洁造成的。

建议用户送检售后。

但很多用户不买账,他们既没用酒精擦,也没泡水,只是日常放在口袋或桌上,怎么就“异常”了?

这事到底怎么回事?

是用户太娇气,还是苹果偷工减料?

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说,聊聊这台顶配旗舰背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先说结论:iPhone 17 Pro Max的褪色问题,大概率不是用户使用不当,而是材料工艺和品控环节出了岔子。

为什么这么说?得从这代iPhone的设计说起。

苹果今年在iPhone 17 Pro系列上做了一个重大调整:

把上一代用的钛金属中框,换回了铝合金。

官方没明说原因,但业内普遍认为,一是为了控制成本,二是为了改善散热。

钛金属虽然轻、耐刮,但导热性差,不利于高性能芯片长时间运行;

而铝合金导热快,能更好地把A19 Pro芯片产生的热量散出去。

听起来挺合理,对吧?

但问题就出在“怎么处理这块铝”。

为了让铝合金看起来高级,苹果给它做了阳极氧化处理。

简单说,就是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既能防锈,又能染上各种颜色。

你看到的“星宇橙”,其实不是铝本身的颜色,而是这层氧化膜染出来的。

关键来了:

如果这层膜没做好,比如厚度不均、密封不严,或者染色工艺不稳定,那颜色就很容易被紫外线、湿气甚至空气中的氧气慢慢“吃掉”。

尤其是鲜艳的颜色,比如橙色、深蓝,对工艺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就容易掉色。

有工程师分析,这次褪色很可能是因为阳极氧化层的封闭工艺没到位。

正常情况下,染色后要经过一道“封孔”工序,把氧化膜上的微小孔隙彻底堵死,颜色才能长久稳定。

但如果为了赶工期、压成本,这一步没做足,颜色自然扛不住时间考验。

更讽刺的是,苹果自己其实在门店就“翻过车”。

早在9月底,就有用户发现苹果店里的展示机在MagSafe充电区域出现一圈圈的划痕。

后来苹果承认,那不是划痕,而是展示架的涂层蹭到了手机上。

虽然能擦掉,但已经让不少人心里打鼓:

连展示机都这么娇气,我的新机会不会更脆弱?

现在看来,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铝合金用在手机上并不稀奇。

市面上95%以上的中高端手机都用铝合金边框,包括很多安卓旗舰。

但为什么别人没大规模褪色,偏偏iPhone 17 Pro Max出了问题?

答案可能藏在“追求极致”里。

苹果向来以设计和工艺著称,为了做出更鲜艳、更有流动感的颜色,很可能采用了更复杂的表面处理技术。

比如“星宇橙”宣传图里那种星光闪烁的效果,背后可能是多层镀膜+特殊染料的组合。

这种工艺一旦没控制好,稳定性就会打折扣。

换句话说,苹果不是不能做好,而是可能在量产初期,为了赶在9月发布,牺牲了一部分品控冗余。

结果就是,第一批用户成了“小白鼠”。

这也不是苹果第一次在新品上栽跟头。

回想iPhone 12的“绿屏门”、iPhone 14 Pro的“灵动岛烧屏”传闻,再到iPhone 16 Pro的钛金属掉漆,几乎每一代Pro机型在首发阶段都会冒出各种小毛病。

只不过这次,问题直接体现在“颜色”这种最直观的感官体验上,才格外扎眼。

那么,普通用户该怎么办?

首先,如果你已经买了“星宇橙”或“深蓝色”,建议尽快检查机身,尤其是相机岛周围和边框接缝处。

如果发现明显褪色,别犹豫,直接联系苹果售后。

虽然官方嘴上说“正常使用不会褪色”,但真送过去检测,大概率会给你换新机。

毕竟苹果最怕口碑崩盘。

其次,如果你还在观望,或者打算买其他颜色,可以考虑银色、钛灰这类经典配色。

这些颜色工艺成熟,褪色风险低得多。

而且从实际反馈看,银色版的质感并不差,甚至比橙色更显高级。

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无论买什么颜色,都请第一时间戴上保护壳。

别再迷信“裸机手感”了。

这一代iPhone 17 Pro Max不仅容易褪色,还更容易刮花、磕碰。

多位用户实测,铝合金边框比钛金属软得多,桌面上轻轻一滑就可能留下凹痕。

而相机模组边缘又特别锐利,放桌上一转,装饰圈就可能划伤。

一个几十块钱的橡胶壳,不仅能防摔防刮,还能隔绝紫外线,间接延缓褪色。

说到底,iPhone 17 Pro Max依然是一台非常强大的手机。

它的屏幕峰值亮度高达3000尼特,户外看得清;

A19 Pro芯片性能过剩,用五年不卡;

4800万像素长焦拍远景清晰,视频录制稳如三脚架;

续航更是比前代提升明显,重度使用一天无压力。

但它的“娇气”,也是实打实的。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当手机硬件性能已经接近天花板,厂商还能靠什么吸引用户?

答案往往是“设计”和“体验”。

于是,苹果开始在颜色、材质、形态上做文章,试图用视觉冲击力刺激换机欲望。

可一旦这些创新建立在不稳定的工艺基础上,反而会适得其反。

消费者愿意为高端产品买单,是因为信任品牌能提供“省心”的体验。

你可以在性能上保守,可以在充电上慢一点,但至少得保证:

我花一万多买的手机,颜色别自己跑了,边框别一碰就凹,相机别一放就划。

这些不是奢求,而是底线。

目前,苹果尚未就褪色问题发布正式声明,也没宣布召回或免费换壳计划。

但全球论坛和国内社交平台上的投诉越来越多,压力正在累积。

如果后续批次不改进工艺,或者售后政策太苛刻,恐怕会影响iPhone 17系列的整体口碑。

对于打算入手的用户,我的建议很实在:

去线下店亲手摸一摸真机,看看展示机的状态;

如果决定购买,优先选经典色+戴壳;

拿到新机后,前两周密切观察,有问题立刻退换。

科技产品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工具。

再炫酷的设计,也得经得起日常使用的考验。

希望苹果能尽快正视这个问题,别让一台本该“稳如泰山”的旗舰,因为守不住颜色,而让人心里发虚。

毕竟,用户要的不是“惊艳”,而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