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iPhone 17在中国市场“逆势而上”

“虽然整体中国手机市场在下行,但苹果却成为三大厂商中唯一实现出货量正增长的品牌。” ——《Business Times》

“虽然整体中国手机市场在下行,但苹果却成为三大厂商中唯一实现出货量正增长的品牌。” ——《Business Times》报道中这样总结苹果 2025 年第三季度在华的表现。

根据 IDC 的数据,中国 2025 年第三季度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0.6%,降至 6,840 万部。在如此环境下,苹果却实现 同比 +0.6% 的出货增长,达 1,080 万部,获得约 15.8% 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三大主流手机品牌中,苹果是唯一出货量实现同比正增长的品牌。

这个数字背后不仅是苹果“品牌力”的延续,更可能意味着 iPhone 17 在性价比策略与产品组合上的调整开始见效。

在此次数据中,苹果位居第二,仅次于依然领先的 Vivo(出货 1,180 万部,同比下跌 7.8%)。华为的出货量下降约 1%,达到 1,040 万部;小米则下跌 1.7%,出货 1,000 万部。

这种排位变化表明:即使在中端与高性价比机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苹果仍保有一定的“上位能力”。iPhone 17 能否借此机会撬动更多用户,从“高端市场”向“高端 + 中高端”扩张,是关键之一。

在这些报道中,有几个指向 iPhone 17 的策略方向与其在中国市场可能的优势:

1. “价值机型”策略见效

Business Times 的报道中就提到,苹果此次靠“性价比更优的基础款 iPhone 17”吸引了不少在意价格/性价比的用户,部分“寻求价值”的消费者被成功捕获。

这意味着苹果或在 iPhone 17 的定价策略上更灵活:在保持旗舰形象的同时,适度拉低入门门槛,增强对中国市场中端用户的吸引力。

2. 精准地域与渠道策略

要在中国市场取得出货增长,苹果必然没把所有赌注压在一线城市或高端用户上。它可能在三四线市场加大渗透,或在电商/线上渠道 + 以旧换新补贴策略上调整来刺激换机需求。

此外,苹果在中国的线下渠道网点、授权店、服务体系相对完善,这是其在与国内品牌竞争时的潜在护城河。

3. 差异化与用户体验的“续航牌”

中国市场对“差异化卖点”的审美越来越挑剔。iPhone 17 如果在 AI 摄影、视频功能、系统生态、续航表现、屏幕体验、拍照算法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将更容易撬动换机用户。毕竟高端机消费者对「不仅仅是硬件配置堆砌」的期望越来越高。

即便 iPhone 17 在第三季度表现亮眼,也不能保证一路顺风。几个显而易见的风险点值得警惕:

1. 市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中国整体手机市场出货量已出现萎缩趋势,这类趋势短期难以逆转。即便苹果暂时逆势增长,也可能随着市场结构变化被拉回趋势线。

2. 中低端竞争白热化

国内手机厂商(如小米、OPPO、vivo、荣耀、一加等)在中端、千元档市场布局多年,具有渠道成本、供应链控制、品牌渗透力等优势。苹果要在这些价位段做突破,必须在边际成本和产品卖点上取得很大突破。

3. 换机周期 & 消费意愿减弱

在中国,智能手机更新换代周期在拉长——很多用户不愿意每两年或三年换一次机,尤其在功能提升不再“肉眼可见”的时代。此外,经济环境、消费信心波动也会抑制高价手机需求。

4. 本地化政策、供应链与生态锁定

苹果在中国市场还面临政策、监管、零部件供应链本地化压力,以及本土厂商对系统/服务生态(如云服务、支付、软件/内容等)的竞争优势。若生态闭环、服务费率、渠道优惠等方面不能“打动”用户,也可能限制增长空间。

从目前数据看,iPhone 17 在中国市场已经迈出稳健的一步:在整体下滑的环境中实现正增长,并成为三大厂商中唯一“逆风而上”的品牌。

这不仅是品牌力的延续,也很可能与其在定价策略、产品组合、渠道渗透、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的调整密不可分。

但就算成绩不错,苹果离“站稳中国市场”仍有不少挑战要克服:中端厂商的价格战、用户换机周期延长、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生态封闭压力等等,都可能成为后续的拦路虎。

评论列表

麦田守望者
麦田守望者 1
2025-10-17 05:09
我不会买炸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