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AI玩具赛道升温:从儿童陪伴到全年龄疗愈,谁能笑到最后?

2025年的玩具圈,最热的不是积木,也不是毛绒,而是能“对话”“陪伴”“自己学习”的AI玩具。这一波浪潮,从年初延续到金

2025年的玩具圈,最热的不是积木,也不是毛绒,而是能“对话”“陪伴”“自己学习”的AI玩具。这一波浪潮,从年初延续到金秋,几乎成了资本市场和消费端的双重热门词。

据多家投资机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I玩具赛道融资数量和金额双双飙升,已有近百家机构入局,创业公司中不乏连续两轮拿钱的案例。一些产品上线即告售罄,部分上市公司也借助AI玩具实现营收增长。

和传统玩具不同,AI玩具价格跨度极大,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业内人士透露,产品毛利率普遍高于传统玩具,高端款甚至可达九成。“技术降价”让创业门槛骤降,大模型商用接口普及后,不少创业团队以更低成本实现语音交互、情绪识别、知识问答等功能,吸引了新一波入场者。

不过,热度之下,冷现实也不容忽视。许多AI玩具在“开箱即惊艳”后迅速被用户遗忘,留存率低、复购率差,库存堆积问题明显。一些创业者坦言,行业看似风口,其实门槛在“内容”而不在“算法”。“真正的核心不是语音识别多准,而是孩子愿不愿意每天和它说话。”一位创业团队负责人表示。

随着竞争加剧,行业的“内卷”也已显现——有公司以低价抢市场,有的则转向“教育陪伴”或“成人疗愈”场景,AI玩具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超过 1347 万家 玩具相关企业。今年以来新增注册 263 万余家,增速明显。广东依然是产业核心,相关企业超过 260 万家,与海南、湖北三地合计占全国总量的三成以上。这一数字也折射出:AI玩具的爆发,其实是中国玩具制造业整体智能化升级的缩影。

从机械狗到会“讲故事”的毛绒熊,AI玩具正迅速进入家庭。只是,这场技术与情感交织的热潮,最终会留下多少“真正好玩”的产品,还要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