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初中才是天赋的“照妖镜”?小学守住这3条底线,孩子学习后劲大

最近常写小学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家长的热烈讨论,说到“假学霸”能装到几年级,有的说是三年级,有的说初中,有的说高中,甚至还

最近常写小学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家长的热烈讨论,说到“假学霸”能装到几年级,有的说是三年级,有的说初中,有的说高中,甚至还有人说大学。

不说远了,就说我的邻居吧。

楼上邻居的儿子上小学时,是“别人家的孩子”,门门高分,奖状贴满整面墙,可刚了初一,数学就亮起了红灯,每晚熬夜刷题,成绩就是上不去。

相反,楼下邻居家那小子,读小学时,成绩中不溜秋的,可他有一点好,就是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爱看,可上了初中,像突然开了挂似的,成绩冲进年级前十,而且学得一点也不吃力。

难道学习天赋,真的是上了初中,就能看出来?那小学阶段应该拼什么,难道躺平,静待花开?

显然不是。

在学习量上看,小学主要就学语、数、外,到了初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七八门主课一起压过来,高中更是从小溪小河变成了大海。以前靠记和背,就能拿分,高年级考验的是孩子消化、吸收、整合知识的效率。

知识也是从小学的“是什么”,变成了“为什么”。一个知识点,你必须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完全吃透。初中比拼的是,深度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是“抱着走”,现在是孩子“自己走”。老师不再盯,父母也辅导不了,你没法自主学习,只能等着被刷了。

所以,要想孩子上了高年级还能持续领先,做爹妈的要守住3条底线,才能稳稳地托举他,让他越学到后期,后劲越大。

1.沟通底线:学会说话,守护自主学习力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小朋友到了7岁左右,就越来越有主见了,什么事都喜欢自己拿主意。

这时,如果爸妈还总把“要这样、要那样”挂在嘴边,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跟我们“对着干”。

这是因为大脑的奖赏系统变得非常活跃,自主意识不断往上冒,孩子极度渴望独立完成某件事情,来获得满足感,证明自己“我能行”。所以他“想要自己来”的意愿会越发的强烈。

这个阶段,父母只要改变说话方式,就能轻松点燃孩子的内驱力,让他能够自主地学习:

不要说“快去写作业!”,而是提问:“你今晚的计划是什么?打算先做哪一科呀?”

把催促“记住明天要带……”,改成提醒:“需要妈妈帮忙你检查一下学习清单吗?”

把“这样做”,改成:“爸爸觉得这样做,效率会高一些,不过你认为怎么做比较好?”

总之,要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去做。因为他现在的大脑,需要体验“我独立做了”的那种喜悦,你各种命令或催促,会让大脑感到愤怒,于是他就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你催我是吧,我就偏不做。

所以,父母说话做事,若不顺着大脑的发展主题来,不然不但孩子无法自主学习,还把亲子关系搞僵了。

以前我不知道大脑的这一特性,现在改变沟通方式,孩子写作业反而更主动了。

2.阅读底线:大量阅读,不做“刷题侠”

最近看到一个采访高三学霸的短视频,几位同学一致认为,小学一定要多读书,不能只读漫画、故事书,历史书、人物传记、时事杂志、科普读物这些“硬货也要主动去啃。因这些类型的书,能帮娃搭建庞大的知识库。

就像这些学霸所说,高中学科那么多,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10点多,根本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没有阅读量去兜底,是很吃亏的。

一个是,你的理解能力上不来。你看现在的卷子,哪张不是一大片文字呀,就连应用题都绕几个圈子才出得来,有了快速阅读和较高的理解水平,孩子阅卷读题时才能做得又快又准。

还有就是,没有知识体量,脑袋空空,靠一时背下来的知识,在你脑子里全是孤立的点,根本无法被有效“调取”,更别说“联想”和“碰撞”了。这题刚背完,题目换个马甲,你就不认识了。

以前学《出师表》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全文讲些什么,也就模模糊糊知道个大概,现在陪娃一起读《小史记》,才知道,原来“国士无双”这个成语说的是韩信。

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出师表》里提到的很多人物和事件,在《史记》里都有前因后果。当娃儿熟读《史记》,那些曾经需要死记硬背的课文,就有了生动的背景和脉络,文章说啥,老师一点就明,当别的同学绞尽脑汁去背时,他早早把它吃透了,省出时间学其他了。

所以,小学大量阅读一定不会错。今天存点历史故事,明天存点科学常识,等到考试时,孩子就能随取随用,快速抓住题目的核心。

这些关联能力和迁移能力,靠考前突击是得不来的,需要平时一页一页、一天一天踏实积累才行。

若孩子还没养成阅读习惯,可以先用漫画或其它他感兴趣的书,领他入门。

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建议先从“每天读1页”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页数。现在的儿童读物,有很多吸引孩子不断往下读的元素,不知不觉中就远超目标值了。

3.心态底线:培养“成长型思维”

同样面对失败,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自暴自弃。这背后其实是两个思维模型在较量。

偏向固定型思维的,一次考砸了,就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认为自己没啥学习天赋,变得一蹶不振。

偏向成长型思维的,他们会认为这是“查漏补缺”的好机会,会想方设法去复盘错题、弄懂方法。他们相信,只要找对路子再加把劲,现在搞不定的难题,下次一定能攻克。

塑造“越挫越勇”的底气,关键在我们日常的引导。

赞他时,聚焦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而不是天赋或结果。 比如:

把“你真聪明”,换成“刚才解题时你很会找方法”。

把“这么简单,都不会?”,换成“我们来一起看看卡在哪里了”。

简单的转念,就能在日常的点滴相处中,不断地给他植入良好的潜意识,逐渐形成长型思维:

“努力比天赋重要”、“能力是能透过努力,无限延伸的”、“比起一时的分数,那个在困难面前愿意坚持努力的你,更值得骄傲”。

同时,我们要把失败正常化。

跟娃聊聊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他知道“原来不仅他会面临失败,爸妈也会,身边的人也会”。

也记得多跟他分享你的解决困难的过程,给他做出示范。当娃明白出错是学习的一部分,他就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了。

寄语

我知道,在“内卷”的大环境下,保持淡定很难,但不管怎么,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小学六年,是铺设轨道的黄金时期,这轨道铺好了,哪怕孩子初高中课业再难、挑战再多,也不容易脱轨或迷失方向。

考试只是一个小站台而已,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两次的分数,错过了为孩子铺设一条能稳稳抵达远方的轨道。